第A3版:平原

烟雨清明

周维维

  清明节现在有假期了,人们常常喜欢赶上晴天可以全家出门踏青。但,若以审美论,我仍喜欢清明下雨。
  杜牧做《清明》,开篇即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他一定也是喜欢清明下雨的,还得是下一场纷纷不绝的雨。“雨纷纷”这三个字用得好啊,含在嘴里,就像抿着一口米酒,不焦不燥;读出来呢,则像有一张网拉开了,笼着一层雨雾。
  这就是春雨特有的模样。即使有春雷加持,也很少大雨滂沱,而是淅淅沥沥丝丝袅袅朦朦胧胧。一言以蔽之,如烟如雾,故称“烟雨”。诗中多有“烟雨”:苏轼写“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戴叔伦写“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杜牧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派中国意境氤氲成诗。
  清明时节就该有一场烟雨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细且静;“杏雨纷纷满径迷,穿帘燕补落花泥”,既香且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既润且软。
  这样的雨,多情温柔,不会把人困在家中,而像一声细细的呼唤,邀你去雨中穿行。四月春了呢,便是乍暖还寒也不伤人,而花也开了,叶也绿了,鸟也叫了,一切都正美。去赏雨中花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衣襟都染上了花香。去听雨打瓦吧,“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耳朵像是安上了琴键。去近雨中柳吧,“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共笼一帘幽梦。做一个散人,遇到这样的雨,甘愿湿了身。
  若是怀着心事的人,一分的愁苦浸透了雨,便能“断魂”。杜牧写“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便是这个意思。行人不是指游人,而是有故事的漂泊者,出征的士兵、羁旅之人、送信之人、过客、游子等都在此列。因古时交通和通讯都极不发达,一旦外出,便要饱尝行路之难、思念之苦,清明时节,慎终追远,抚今追昔,确实更易嗟叹。
  如此一来,雨倒成了冤家,一滴,就是一个钩子,勾出了无限惆怅。但这惆怅恰恰是有美感的艺术品。戴望舒写:“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便是极懂得这种美的。试想一下,若是雨非烟雨,而是瓢泼大雨,人非哀愁,而是欢笑明媚,便还是在雨巷,你是喜欢那种婉约美呢,还是喜欢这种豪放美呢?
  四月天,像一张宣纸。清明雨,是一支新笔。落下一笔,是点。落下一行,是诗。再落笔,成一曲,曲名就叫《烟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