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老董的新打算

本报记者 杨燕

  3月3日下午,老董从家门口的红薯育苗大棚里钻出来,抬头就看见扶贫干部正在门口等他。老董知道,扶贫干部前来,是问这段时间自己有没有困难、今年准备搞点啥增收。
  基层干部疫情防控任务重,还要帮扶贫困户,老董有点过意不去,说起话来直奔主题:“疫情对俺基本没啥影响,年前鸭鹅、粉丝都卖了,家里有孩子送的肉,门前种着菜,这几天我正琢磨着今年养些啥呢。”
  年逾古稀的老董名叫董国怀,因老伴患病,老两口年事又高,2015年被所在的阜南县龙王乡合胜村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上了年纪,可老董还是闲不住,这几年,在各类扶贫政策帮扶下,搞养殖、种红薯,2016年底就脱了贫,2019年靠着养殖的100只鸭子、800只鹅和种植的4亩红薯,挣了2万多元。
  不过,老董今年却打算换个门路:“养鸭、养鹅,看管比较费事,就怕腿脚跟不上。”
  “这段时间,市里为降低疫情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巩固脱贫成效,出台了‘二十条’措施,要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实施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短平快’项目,并对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特色农业项目在原奖补基础上提高20%。”“去年买的母猪,这个月就能产猪仔,到时候留下几头养,这个政策支持不支持?”“养两头能繁母猪就能享受补贴,现在只是摸排,等统计时,你正好能赶上政策。”……
  不到两杯茶的工夫,老董已经定下了新计划:“那我今年就养猪,红薯还接着种,再种些景观树,往后农村发展可少不了用。”
  抬头一望,天已经快摸黑了,可对老董来说,今年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