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周刊

军嫂悉心照顾卧床公婆

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李敬

  今年54岁的汤瑞萍是阜阳市实验小学一名普通的教师,丈夫是一名军人,常年在部队服役。2003年后,公婆相继病倒瘫痪在床,为不让丈夫担心,汤瑞萍每天往返于家庭、学校和医院之间,照顾两位老人,其孝老爱亲的事迹在周围教师、邻居之间传为佳话。
  自1986年进入阜阳市实验小学工作以来,汤瑞萍一步一个脚印,工作上勤恳敬业,爱生如子,以德育人,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导处主任。
  生活上,因为丈夫是军人,一直在部队服役,自结婚后,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就落在汤瑞萍一个人肩上。早些年公婆身体硬朗,尚能帮助照看孩子,汤瑞萍的生活相对轻松。老人生病后,为不让丈夫担心,汤瑞萍一边忙于工作,一边尽心照顾生病的老人。2003年,先是汤瑞萍的公公因患脑血栓卧床不起,汤瑞萍白天上完课就往医院跑,为更好的照顾老人,她天不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公公身边。公公不能自己刷牙,她就去医院买来专用纱布,帮公公清洗口腔。每次给公公喂药时,她都先试试水温,再把药放到老人嘴里。为了防止卧床的公公生褥疮,汤瑞萍每天至少给公公翻身七八次。老人体型比较魁梧,每翻一次身,汤瑞萍都会出一身汗。由于过度劳累,一米六几的汤瑞萍体重才四十多公斤……
  公公去世后,汤瑞萍的婆婆身体每况愈下。2014年,婆婆患小脑萎缩,卧床不起,照顾老人的重担再次落在了汤丽萍一个人身上。婆婆肠胃不好,大小便频繁,每一小时都要小便一次。婆婆心理上不能接受用纸尿裤,为了不让婆婆受罪,她就勤问勤换。如此,一夜要近十次小便,有时这边刚躺倒,那边又要起来帮助她解决大小便。婆婆醒,汤瑞萍也跟着睡不好。“凌晨两点、三点、四点……一晚上至少喊上三四次,我得到她床边说说话她才安心。”汤瑞萍说,有一年冬天,婆婆夜晚拉肚子,她不知道喊,拉了一床,汤瑞萍半夜给她换被褥,刚刚换好,没等几分钟,她又拉一床,就这样一夜换洗五六次……多数时候,老人解不出大便,汤瑞萍不怕脏,用手轻轻一点一点抠,给老人洗干净,老人舒服了,她才安心去做其他事。
  婆婆卧病在床多年,胃口不好,旁人家里一天做3顿饭,汤瑞萍却要多做几顿,因为她要单独给婆婆“开小灶”,想方设法为婆婆调剂生活。她买来肉松、鱼丸,给婆婆增加营养。还买来果汁机,每天给婆婆打果汁做各种流食,让婆婆少食多餐。“婆婆身体虚弱,加上她还有很多忌口的食物,我得单独给她做吃的。每次都将肉切成碎末,做成肉丸子之类的食物给她吃。为了促进消化,我还得变着花样掺进胡萝卜、芹菜等蔬菜。”汤瑞萍说。
  老人在床上呆久了,经常会着急。婆婆身体状态稍微好一点,汤瑞萍就会推她出门散心,向她介绍外面的风景和最近发生的事情,开导婆婆要心情舒畅,乐观生活。当亲戚朋友担心她过于操劳时,汤瑞萍却说:“谁都有老的一天,照顾老人是作为儿女应尽的责任,虽然这些年有些辛苦,可这是我应该做的。”就这样,5年来,婆婆在汤瑞萍的悉心照料下,精神很好,连医生都觉得是奇迹,而汤瑞萍的真情付出与多年如一日孝心的坚守也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她还获得了“颍泉好人”、“阜阳好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