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周刊

葛大桥 风雨相望六百年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余波/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在颍泉区闻集镇葛桥村,有一座始建于明代初年的古桥,当地人称“葛大桥”,有“一百单三孔”之说。这座古桥横跨柳河两岸,明代以来曾经是当地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也曾取道这里。解放后,随着公路网的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阜阳向北至太和县的道路相对取直加宽,狭窄的葛大桥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淹没在偏僻的乡野树丛之中。

一百单三孔的由来

  从闻集镇沿X014乡道向南行驶约1公里,需要经过一座横跨在柳河上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在这座大桥西侧,就是依托葛大桥建设的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葛桥村。这里地处葛酒坊与葛老营之间,有占地面积数百平方米的颍泉区水系微缩景观,两座用青砖围拢起来的旧窑厂,以及沿着柳河铺设的木质栈道景观,吸引不少文史爱好者慕名前来采风。
  据《阜阳县交通志》记载,葛大桥始建于明代初期,由当地葛姓居民集资修建,原为3孔,清咸丰年间在桥北端续建1孔,成为4孔。桥面长35米,宽5米,桥面高出水面约15米。大桥为砖石结构,桥基下孔洞两侧均有排列密集的类似石磙的地桩。
  引人注目的是,桥身主孔东面的砖壁上,自然生出一株柏树,柏树从根部水平横卧伸出,然后向上拔起一枝,兀然挺立,为葛大桥平添了几分风姿。因“柏”与“百”谐音,当地群众称此桥为“一柏(百)担(单)三孔”。
  据71岁的葛相老人讲述,这里不仅有“一百单三孔”古桥,还有不少古迹,如桥北头曾有一个“仙人洞”,桥南口有“玉石井盘”,临井有一块一亩地的桃园,靠近桃园的地方有一座观音堂,塑祖师、华佗、观音像等。在《阜阳县交通志》出版时,桃园、观音堂已成废墟,葛大桥顶的柏树已于1981年枯死。老桥年久失修,桥基数处损坏,成了一座危桥。1984年,又在该桥下游新建了三孔跨径3米的双曲拱桥。从当时拍摄的照片看,桥顶的柏树已经枯死,与现在看到的景象基本一致。
  《安徽省阜阳县地名录》也记载了“葛大桥”的历史:明代葛姓居民集资所建的葛大桥,系砖拱结构,石磙桥台,台高12米,拱矢高度2米。古柏虽死,枯木尚存,桥基数处损坏,桥栏残缺,但此桥仍为全县明代桥梁建筑留下来比较完好的一座原物。
  如果有人问“葛大桥”有多长?当地人会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从桥南看不到桥北,从桥北也看不倒桥南。实际上,“葛大桥”的桥面是中间高两头低的拱形,两头行人当然不能相互望见了。后来,为了便于两岸车辆过往和行人方便,桥面中部凸起的部分被铲平了。这一铲平不要紧,也牵动了桥身主孔砖壁上那棵柏树的元气,原本枝繁叶茂的柏树慢慢枯萎了,以至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只有树干没有树皮,像一株生长在大漠中的胡杨树,傲然不屈地俯视着流淌不息的柳河水。

千年传说永乐城

  在闻集镇一带,一直有“一座葛大桥,千年永乐城”的说法。相传,葛大桥这个地方是隋朝时永乐古城的遗迹所在,曾经繁华一时。据73岁的王国华老人口述,小时候听老辈人说,永乐古城的四至分别为南门段庄、北门刘楼、东门永集、西门贾庄,南北5公里,东西6公里,规模宏大。
  “相传,现在永集村这个名字就来自永乐古城,城消失了,现在只留下了一个集。”村民王国华说,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挖棋子沟时,在一里多地范围内挖出过大量的古砖和瓦片,还有不少砚台。要是没有城,哪来的古砖和瓦片。那些砚台的出土,说明永乐古城的居民当时非常重视文化教育。
  在葛桥村,六十年一遇“起雾现城”的故事广泛流传。段庄村老支书葛浩明今年已87岁高龄。据他口述,早年间,南边村庄有个人早起去太和赶集,当时大雾弥漫,走着走着来到一座大城,里面灯火通明、车水马龙,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因为当时天还没亮,他在一家铁匠铺子外面睡着了,醒来一看,自己置身在一片大湖中,头下枕着一口铁锅。当时的人断定,他走进了传说中的永乐古城。“这个地方有很多跟永乐古城有关的传说,几百年来老百姓口口相传,从未间断。”葛浩明说。
  去年底,葛桥村正式获批为国家3A级旅游村,按照《葛桥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永乐古城,明韵葛桥”为主题,葛桥村将建设成“乡村景区化、产业多产化、居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的皖北乡村休闲旅游村。

古井诉说漫长历史

  在葛大桥南侧,有一眼与葛大桥一样古老的古井。2012年8月,我市骑行爱好者李援朝,与几位骑友骑行太和大新,途中曾考察了葛大桥周边的古井等历史遗迹。葛大桥南桥头东侧的这眼古井,在大桥兴建时挖掘,井圈为圆筒形,用青石凿成,外壁有铁錾留下的一道道清晰凿痕,颇显古朴。其外径约57厘米,内径37厘米,壁厚20厘米,高27厘米。这种制式的井圈在阜阳较为少见。古井旁原来还有一株硕大古槐,过往行人多在树荫下饮水休憩。骑行考察时,古井的四周堆满了人们谒拜“井神”留下的香灰。在古井边沿还躺着一个枯朽的百年老槐树桩。
  这眼井颇为神奇。相传,有一村民为了行人安全,用一扇小磨盘盖住了井口。而后村民中闹病者频繁,请多人卜算,皆认为是磨盘堵住了“龙眼”造成的,于是及时掀去压在井口的磨盘,后村民患病明显减少,有的不治而愈。
  据葛大营自然村一位葛姓老人介绍,解放初期这里还有一座庙宇,供奉祖师、华佗、观音的庙宇,山门、大殿、东西廊房等建筑俱全,四周环绕着一片桃园。庙宇在上世纪50年代被毁。当时香火旺盛,十里八村的都来这里烧香。时至今日,在葛大桥东侧还有一处新建的葛桥庙,占地面积约4平方米,全部用大理石雕刻而成。在这座小庙与大桥之间堆积的香灰,说明当地群众对古桥一直心存念想。
  如今,古井上建起了一座木结构的凉亭,为防止孩子游玩时坠井,井口上加装了一块圆形水泥盖板。轻轻挪开盖板,可以看到井水距离井口不过2米,古井无波,水面如镜,照得出人的影子。
  “以前井沿上有一棵大槐树,两个人抱不过来,1975年发大水时冲倒了,40多年后树根也沤糟了,现在一点都找不到了。”今年69岁的葛有田是葛老营自然村村民,小时候听说过不少与葛大桥有关的传说。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当地人迷信,有病有灾的都到桥底下去求仙。现在也有考学的、生小孩的去许愿,跟以前比起来少多了。
  葛有田还说,虽然桥面宽度只有5米,却有着“杂树千棵、桃园三亩”之说。记者在桥南头看到,通往桥面的路已经被一米多高的墙头堵住,隔着墙头往北望去,桥面的凭栏处自然生长着不少乡土村种,如枣树、桑树、楮树、柘树、枸杞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杂树,这些树盘根错节,形成一片茂盛的树林,充满着野趣。“桥上的树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动。那棵柏树就是因为当时要过汽车,把桥面上的土清掉后就死了。”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当地村民在葛大桥和古井的西南侧取土烧窑,在柳河边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取土坑,现在已成为葛桥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的大水塘。“这两个老窑就是当时烧窑留下的,目前在农村也成了稀罕物,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被作为‘文物’保留下来,成为农耕文化的一个遗存和乡村旅游景点。”葛桥村行政点长刘博告诉记者,这几年发展乡村旅游,葛大桥算是个富矿,这里有传说故事,还有历史遗存,很多游客看了后都说不错。

列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在阜南县许堂乡,有一座与“葛大桥”历史一样久远的“润河桥”,二者同属明代初期的水利交通建筑,保存状况也大体相当,但“润河桥”1998年就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葛大桥”2012年才被列为颍泉区文物保护单位,直到2017年6月才正式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物部门努力下,葛大桥于2019年3月列入安徽省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颍泉区闻集镇党委委员葛志娟说,与“润河桥”一样,葛大桥也是砖石结构,基础部分同样有农村里打场用的石磙。不同的是,葛大桥下有排列密集的木质地桩,在洪水过境时对墩身起到保护作用。
  明代洪武初年距今约有650年历史。600多年间,改朝换代,沧海桑田,与“葛大桥”有关的历史过往已不可考,但祖先留下的这座沉静的古桥,却承载着诸多历史文化底蕴,已成为当地百姓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现代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