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颍上新闻

打造生态引擎 优化资源配置

驱动绿色农业发展新活力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武万勇

  景隐隐,水潺潺,绿滴翠……天然的生态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颍上县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自2017年正式被列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第一批农业绿色发展试眯先行区以来,颍上蹄疾步稳,扎实推进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发展,初步打造了黄淮海生态区绿色农业发展“颍上新样板”。

  革新模式推进绿色农业

  2017年,颍上县印发了《关于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累计整合各类资金56.3亿元用于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在探索中,颍上县搭建了“1+1+N”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平台,总结出“粮食绿色轻简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等一批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
  几年前,颍上县西三十铺镇还在大量种植红薯、加工粉丝,而加工产生的粉浆污染,催生了当地农业转型之路。如今,从种植芦笋、葡萄等作物到养殖黑猪,当地利用动物粪便,一方面生成沼气发电,一方面产出有机肥,走出一条绿色农产品发展之路。
  近年来,颍上县通过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全环节”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以“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减污”等为核心的“全县域”绿色发展方式引领,创建了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30个、32万亩,示范带动全县发展绿色高质高效粮食面积95万亩。
  为稳固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理念,颍上开展了新型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农产品公共品牌创建和农产品全产业链追溯试点,全县500余家规模农产品经营主体生产的农产品实现了“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促进形成生产、销售、消费、监管共管共治合力。

  优化资源 把绿色融入田间水中

  位于阜颍河生态农业示范带的江店孜镇幸福村,如今已摆脱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贫困状态,全村流转的6000多亩地,充分利用土地优势,大力发展设施瓜果蔬菜种植、稻田+小龙虾综合养殖等规模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常年持续涌入外地,田间水中四季绿意不断。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颍上县传统农业加快现代农业转变,逐渐向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颍上县农村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颍上顺应淮颍河沿岸低湖洼地自然环境,探索出适应沿淮低洼区的环境友好型“三水”农业发展模式,提升了生态复合效益。
  通过推进特色水生果蔬、水田综合种养、地方名特水产等发展,目前颍上实现苕稻鸭萍鹅等“稻田+N”新型农作模式达15.6万亩、林草经牧等“林业+N”林牧融合模式达4.7万亩。此外,颍上县已发展莲藕与龙虾、泥鳅混养,茭白、芡实与龙虾等鱼菜共生模式2万多亩;全县生产商品小龙虾9500吨,创产值2.3亿元。

  农旅融合发展特色现代休闲农业

  当下,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的助推器。颍上县不断探索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推进“农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颍上县古城镇有近1.7万亩的采煤塌陷区,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珍珠养殖产业和光伏项目等,同时利用万亩湿地打造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古城镇是颍上县重塑煤矿塌陷区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缩影,适应性农业发展模式,推动“水、光、渔、果、游”休闲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颍上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瓜果采摘、休闲垂钓、皖北民俗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模式,基本形成了富有颍上特色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格局。截至6月底,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64个,休闲农业综合营业收入23.2亿元,休闲农业接待人数195万人次。

  富美乡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行走在乡间,可以感受到农村的吸引力越发增强,前景越来越大。随着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农村的宜居性显著提升,农村与市场、人才等之间的距离缩短,乡村振兴不仅让农村走向富裕美丽,更成为投资发展的热土。
  今年以来,颍上县利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对全县所有达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标准的村奖补50万元扶持资金。同时,遴选了32个发展潜力较大、项目持续性较强的村,作为2019年中央、省、市级扶持村,重点扶持慎城镇颍滨村、江口镇郭罗村等实现年收入50万元以上。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今年初,颍上县财政列支6000万元,用于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污水治理、疏浚河道、修复水生态等工程。今年上半年,颍上共收集清运垃圾38.4万吨,建设9座集镇大型污水处理厂和18座美丽乡村微动力污水处理站,清理村内沟塘1288个……日益打造出乡村田园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
  颍上县把加快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打造“生态+”高效的农业绿色发展定位,走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