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综合·广告

探向地层的“金刚钻”

上接二版

“5·12”汶川地震后,我国启动“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国家专项,在龙门山“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实施5口科学群钻,其中3号孔是最重要的大口径主孔之一,且要钻穿汶川特大地震主断裂带。朱恒银团队凭借过硬的技术,在招标时脱颖而出,面对罕见的复杂地层,最终打出的钻井深达1502.3米,超出设计孔深300多米;岩心采取率达94.6%,远超85%的规定要求。
  “上天不易,入地更难。”44年来,朱恒银甘当永不停歇的“钻头”,不断向地球深部进军。他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工程和研究项目10余项,参与完成的《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标技术与重大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导完成的“深部地质找矿岩心钻探关键技术”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钻探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创造了上千亿元的经济价值。

地质钻探,要有无穷的钻劲和韧劲

  “朱恒银从一名普通的钻探工人,成长为教授级高工、大国工匠,并非偶然。他有着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坚韧不拔的攻关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313地质队退休职工范寿林告诉记者。
  范寿林是朱恒银的入党介绍人,被他亲切地称为“入门师傅”。“朱恒银爱学习、爱钻研,而且执着有韧劲。”范寿林透露,刚进队里的时候,朱恒银就特别爱读书,经常看书到深夜,他自己还做了个“移动书箱”,走到哪、带到哪。
  “远看像是要饭的,近看像是拾破烂的,仔细看是搞钻探的。”这是地质找矿人的真实写照。面对荒凉艰苦的环境,朱恒银和不少青年一样,也曾犹豫彷徨,但队里一位老领导的话,给了他巨大的“震撼”。“你们别看现在这里一片荒凉,可是地下埋藏着大量宝藏,靠你们青年人把它勘探出来,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就是一座城市。地质勘探是国家建设的‘地下尖兵’,从事地质找矿是我们的无上光荣。”老领导的话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以至于几十年过去,朱恒银依然可以把原话一字不漏地复述出来。
  从深山旷野走来,满身泥浆、两手油污,朱恒银却扬起永不言弃的笑脸。“钻头的初心只有一个字:钻!我相信,只要钻下去,肯定能钻出个名堂。”朱恒银说,干地质钻探要有无穷的钻劲和韧劲。
  2005年,已经开采50余年的滁州琅琊山铜矿,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当时,地面上都是密集的建筑物,很多钻探队伍无从下手,但朱恒银运用高超的定向钻探技术,最后在深部找到储量达10万余吨的铜矿体,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30年。”313地质队“金锤奖”获得者张怀东说。朱恒银的定向钻探技术彻底颠覆传统,可以在一个钻孔中向周围360度的任意方位进行分支钻进,并能在千米以下的岩层中打出“S”形、“U”形、伞状、羽状等多个方向的钻孔,取心时间由30多个小时缩短到40分钟。
  2009年12月8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3号孔开钻。钻井原先设计孔深1200米,由于岩层极其破碎,加之余震不断,钻孔至1175.4米处与1186.77米处均发生事故。“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朱恒银暗下决心。在连续攻克孔内坍塌掉块、钻孔涌水、罕见复杂地层钻进、大直径取心和高应力下钻孔护壁等诸多技术难题后,最终圆满完成任务。朱恒银笑言,为防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他们曾两次深夜爬起来,抱着相关设备往山上跑。为解决技术难题,他连续两个春节都是在钻塔内度过。
  “学者的风范,匠者的心。”313地质队队长王松根说,朱恒银对钻探行业的热爱和对钻探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全系统出了名的,他从事钻探工作44年,亲手设计施工近千个钻孔,完成地下钻探工作量约50万米,创造了没有报废一个钻孔的奇迹。

一个人干不成事,要靠团队的力量

  “找了那么多大矿,其实我只是参与而已,个人的力量总是很小,任何时候都要靠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干不成事。而找一个大矿,可能要靠几代人的努力。”在采访中,朱恒银多次表示,找矿立功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
  在313地质队,搞钻探的朱恒银与搞地质的张怀东,是该队的两块“招牌”,两人年龄虽有差距,却惺惺相惜。实际上,无论是在滁州琅琊山铜矿寻找接续资源项目中,还是在金寨沙坪沟钼矿勘查中,都可以看到两人携手奋进的身影。2017年1月,张怀东参与的《大别山东段深部探测与找矿突破》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年来先后获评“金锤奖”、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朱恒银对于钻探的钻研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张怀东充满敬意地说。
  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近年来,在朱恒银带领的团队中,3人破格晋升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晋升高级工程师,拥有2名省部级能工巧匠,1人获全国钻探技能大赛银奖,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以及安徽青年科技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评江淮工匠,2人获安徽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朱恒银领衔的深部钻探创新团队的行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原本只是中专毕业的蔡正水,可能压根没想到自己能从工程师,直接破格晋升教授级高工。“在队里,朱恒银既是领导,更是老师和长辈,他总是手把手地来教我们。”蔡正水说,朱恒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不言弃的攻关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2011年,王强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313地质队,一直跟着朱恒银学习,如今已摘得金罗盘奖等多项荣誉。“朱教授有着创新引领的思维,做学问非常严谨,总能敏锐地捕捉钻探技术的前沿。”王强说。
  “朱恒银提携后辈是远近闻名的。”范寿林说,他的谦虚低调、敬业奉献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队里的年轻人。“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对于他们提的问题,总是毫无保留地耐心解答。”张怀东表示。
  (载8月15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