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军事

美国扬言在亚太部署中导

具体型号可能有哪些

  8月2日,美国宣布退出《中导条约》,不再受到该条约所规定的“不发展和部署射程500到5500公里之间陆基导弹”的限制。这项作为冷战时代美苏缓和重大成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军控协定的“崩塌”,引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北约认为,美国退出该条约将加剧欧洲紧张局势,迫使该组织成员国加强在欧洲地区的常规军力和反导建设。同时,美国军方则将“注意力”转向亚洲。
  据路透社报道称,当地时间8月3日,也就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仅一天后,美防长埃斯珀就表示“赞成”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将美国的陆基中程导弹部署到亚洲地区。埃斯珀声称,此举是美军为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能力,针对中国而采取的“积极措施”。英媒认为,此番言论意味着退出《中导条约》,实质上为美国利用陆基中程导弹作为与中国“对抗”的手段进行了解绑。那么,在表面上严守条约、已然30余年不发展中导的美军,又可能在“短时间”内向亚洲部署哪些导弹呢?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马斯洛夫认为,近年来美国打着“反导”旗号,密集在东欧和东北亚地区部署的“陆基宙斯盾”系统,本身就是可发射中导的可靠载体。“陆基宙斯盾”属于中段反导系统,可用于拦截射程在3500公里以内的弹道导弹,其拦截弹发射平台——Mk-41垂直发射系统,本身就可发射射程超过500公里的“战斧”攻击型陆基巡航导弹。因此,该系统作为美军现役中导发射平台之一,能够随时部署到美国位于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敲定从美国引进该系统,这也意味着中导扩散的风险已经悄然“吹”向东亚地区。
  除将反导系统改为中导系统进行部署外,美国也有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向亚洲地区部署“正式”的陆基中程导弹。据美国《军队时报》发布的文章称,五角大楼研究人员透露,美国在8月将测试一种射程约为10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该系统可在18个月后进入作战部署状态。同时,另一种射程为1800至2500公里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则可在5年后完成部署。
  考虑到美国在冷战末期研发中导的历史,上述评估并未高估美军的研发、部署能力。在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前,美国已经成功研发出射程2500公里的陆基“战斧”巡航导弹,以及射程约1800公里的“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这2型中导可装载核弹头,采取公路机动发射模式,且当时均可进行作战部署。虽然《中导条约》的签署,使这2型导弹甫一面世便“夭折”,但对美国来说,利用30多年前的技术储备,重新研发并生产新的中导并非难事。如果再结合新近的导弹技术加以改进,则新中导在性能上还会较“前辈”更加先进。
  此外,从长远来看,美国在研的若干高超音速导弹系统,未来也将成为其可部署在亚洲地区的中导系统的组成部分。据美国《航空周刊》网站文章透露,美军各军种都在研发高超音速导弹系统,其中进度相对较快的,是美国陆军主导的“先进高超音速武器”(AHW)项目。该项目汇聚了美国陆、海、空军的研发资源,预计射程超过1000公里,可装载高超音速滑翔弹头,采用公路机动发射模式,具有较强的突防能力。从目前公布的性能指标看,这种高超音速导弹或成为未来美军陆基中导的优先之选。此外,根据美国陆军公布的未来火力系统计划,美军在未来还将研发其他射程为300到3000公里远程火力打击系统。由此可见,美军早已为《中导条约》的失效未雨绸缪。
  虽然上述导弹可满足美国“短时间”内在亚太地区部署中导的要求,但这类部署行动显然不只存在技术装备层面的困难。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约多国政界和民众曾就美国部署“潘兴-2”导弹的问题,掀起多轮大规模抗议活动,使得中导部署成为美国与欧洲盟友关系发展中绕不开的“拦路石”。假如美国试图向亚洲地区部署中导,也可能遭遇类似麻烦。
  另据路透社报道称,在埃斯珀透露了部署中导的设想后,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随即表态,称澳大利亚不会部署美国中程导弹。而在美军可能计划部署该武器的一些地区,如东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美国的部署意愿也可能遭到相关国家反对。如果美国在亚太盟友领土上部署中导的意图难以实现,其导弹或只能“扎堆”部署在关岛、夏威夷等不适宜陆基机动导弹系统发挥作用的地区。真要那样的话,则中导的效能将会大打折扣。纵使美军为中导的研发和部署煞费苦心,到头来结局也未必会令其满意。

(据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