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关注

初夏谨防这些疾病侵袭


放飞风筝,乐享健康美好生活。特约摄影宿飞


全媒体记者 段华梅 通讯员 宁静

  初夏时节,气温渐高,细菌、病毒和各类蚊虫更加活跃。阜阳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注意预防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百日咳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手足口病高发期到来
  前几天,4岁的果果突发高热,体温直冲40℃,即使服用了退烧药,也没降至正常温度。“孩子不会是得了流感吧?”着急的爸爸、妈妈赶紧带孩子到阜阳市二院儿科门诊就诊。
  接诊医生检查后发现,果果的嘴巴里长了不少疱疹,一碰就疼,身上其他地方也有红皮疹。医生判断,果果得了手足口病。
  “随着气温升高,手足口病到了高发期。”市二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黄宇介绍,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该病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唾液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毛巾、牙杯、玩具等物品而感染。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患儿一般在2周内痊愈。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黄宇介绍,首先要避免接触病人,注意手卫生。其次,奶瓶、餐具、玩具等要定期清洁消毒,衣物、被褥等常在太阳下晾晒,房间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另外,应接种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这些疾病也要预防
  市疾控中心提醒,除了手足口病,近期也要预防以下几种疾病。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蚊虫进入活跃期,要注意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该病是一种以发热、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直接接触病人血液、血性分泌物等体液也可引起感染,流行季节为每年4月至10月。
  预防蜱虫病,平时要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野外劳作、游玩前,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若不慎被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暴露史。
  今年,百日咳高发引起不少家长关注。市疾控中心提醒,目前仍要预防百日咳。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其中,婴儿病例感染后多无典型痉挛性咳嗽,易出现发绀、气促、呼吸暂停甚至窒息。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多发。
  “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病和重症病例的发生风险。”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接种儿童应尽快补种。
  成人照顾婴幼儿出现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儿童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时下,还要注意预防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微生物或化学性致病因子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中由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较为常见。食源性疾病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一般愈后良好。
  预防食源性疾病,要做到饭前便后以及做饭前要洗手,生熟食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冰箱里的剩菜剩饭,吃之前要彻底煮熟煮透。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剩余食物要冷藏处理,防止细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