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关注

补衣服、修鞋、配钥匙……

『小修小补』彰显城市之『大』



本报记者 储思路 通讯员 闫翊/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衣服破了在哪补?拉链坏了在哪换?钥匙丢了在哪配?市民居家过日子,难免遇到此类小问题。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若解决不了,就会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甚至耽误正事。
  近日,商务部提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在阜阳,“小修小补”是否占有一席之地?有关部门如何引导他们规范有序经营?记者就此作了采访调查。

开锁小门店 大家都需要
  在阜城双清路上,有个家家开锁小店,今年已营业第17个年头。
  墙上整齐排列着各种不同型号的钥匙胚子,展示柜里放着不同品牌的汽车钥匙,在配钥匙的机械旁,是配钥匙留下的金属碎屑。附近居民配钥匙、开锁都会来这里。一位居民说,“这里配钥匙种类多、速度快,小伙子开锁技术也好。”
  一年前,小姑娘王璐搬到了双清路附近。第一次丢钥匙时,同事推荐了好几家配钥匙的店。可是,店长都说她配的是B级钥匙,没有专门的工具配不了。恰好,王璐在双清路看到了家家开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咨询。结果,不出10分钟3把钥匙就配好了。王璐说,“现在,只要是配钥匙,我就直接来这里;这里离我住的地方也近,很方便。”
  2008年,店长袁友兵从家人手中接手了家家开锁,现在能配包括大门、汽车、电动车等100多种型号的钥匙,基本能满足附近市民的需求。为了更好服务居民,只要新型锁出现,袁友兵都用心学习新钥匙配法以及开锁技术。“十几年了,每天都有人来配钥匙,或者打电话来找我开锁,让我有一种被大家需要的成就感。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

小区开家爱鞋屋
  2011年夏天,张素丽做了一个决定——全家人从太和到阜阳生活。彼时,张素丽的孩子刚考上阜阳师范大学,张素丽决定和丈夫一起,到港丽上城国际小区开一家补衣服、修鞋的店。于是,爱鞋屋开业了。
  走进小店,门口就是一台老式缝纫机,张素丽坐在缝纫机前,给顾客换羽绒服拉链。拆掉旧拉链、换上新拉链,看起来简单的两个步骤,张素丽已经做了快半个小时。“拆的时候要小心,不能把羽绒服划破;缝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走线露出来。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不过,熟能生巧,我现在都做习惯了。”
  说话间,老主顾张勇来了——柜台旁的一个袋子里,他的鞋放了好几双;这一次,是他的另一双鞋上破了一个约两公分的洞。
  张勇在爱鞋屋修鞋、洗鞋两年了,这两年,他很少买新鞋。“爱鞋屋能洗鞋,我自己洗不好,就直接放这了;有时候还需要换鞋垫、钉鞋掌啥的,就一块弄了。以前,鞋子坏了就直接扔掉,现在有地方修,一年能省不少钱。”
  近几年,大众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张素丽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张素丽说,“一开始的想法是,大家的生活都离不开小修小补,肯定有生意。现在,孩子也留在阜阳了,我们老两口虽然挣得不多,但不会给孩子添负担,还能对社会有用。我觉得,开爱鞋屋是我们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小修小补”融入城市生活
  针头线脑中,孕育着大需求;小店升级里,有着百姓的期盼。
  记者了解到,阜阳市积极推动便民服务圈建设,努力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小修小补”从室外走向室内,从分散走向集中,并在租金、管理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在阜阳城南新区,好邻里生活中心入驻初期就规划预留了“便民配钥匙”、便民“修鞋”服务点,以便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同时,好邻里生活中心与政府合作,对这类“手艺人”在租金和管理费上给予优惠。
  “这附近居民有上万人了,在外面,很难找到这种‘小修小补’,但这些又是我们的刚需。在这里,衣服的拉链、划痕都可以修补,很方便。”市民尹月欣说。
  46岁的孟晓丽做裁缝已经有10多年了,搬到好邻里便民点后,之前流动摆摊、收入不稳定等问题迎刃而解。
  “我现在的房租一天只要十几块钱,要是在外面租门面,一年的房租得上万元,我们肯定付不起;而且,我们这是小手工活,也租不了那么大的房子,在这里租个摊位,正合适。”孟晓丽说。
  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需要兼顾市容市貌和便民服务。为此,文峰街道二里井社区利用闲置小地块,搭起玻璃棚,建起便民服务点,免费让“小修小补”的手艺人摆摊经营,方便了群众生活。
  “孩子书包拉锁坏了,我给拿到这里修理,几分钟就修好了,很方便。”市民王明护说。
  “在这里摆摊子,不用交费,也不怕风吹日晒了,我现在每天能接到不少生意。”修鞋匠马超友说。
  修鞋、配钥匙、换拉链,事儿虽小,却是城市生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与居民生活的温馨度和幸福感息息相关,同样检验大城市为民服务的人性化理念。给缝衣修鞋配钥匙的师傅们一席之地,更显城市之“大”,更觉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