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颍韵

河渡漕运集长官店


文涛

  长官古镇旧称长官店,店是古驿路上非由官方营治的驿站,不是通商经营用的小店铺。店为食品草料添加之所,过路的马匹儿行人可以在这些店停下休息,聚集周围的居民,日久成集。从唐宋、明清到民国,长官古镇以其便利的水陆交通,为其集市的发展提供较大的推动力。穿越长官店的水陆古道搭建了颍州西乡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成为颍西商品流通的枢纽。
  古代交通以水路为主。长官店周边河网津渠交络,枝布川隰,有舟楫之利。北有姜楼沟、中横沟、孟河通延河;南有润河主道及支流柳树沟、三道沟;东为草河的源头,草河、张楼沟、杨楼沟呈爪子型东流;延河从集中心穿过,北通泉河。《道光阜阳志》载:“延河:导流三丈陂。《水经注》三丈陂亦曰
  三严水。“延”恐“严”之讹也。自县西龙口入境,屈流姜寨集南,东南迳瓦店集北、迎仙店北,又东南迳韦家寨南、长官店南折而北,迳定贤庙,至杨桥集西北,入小汝水(今泉河)。”《道光阜阳志》载:“润水:旧名大润河,亦导流三丈陂。”清代到民国长官店集南亦称协兴集。长官店东门外,沿爪子坟向东至今高塘戴桥鹭鸟村一线仍有润水故道遗存,是三严水自西向东自然形成的古河道遗址,此处曾为润河源头,俗称“运粮河”。润水故道再向东,在颍州区三塔集一带通清河。《道光阜阳志·润水图》标注:润水源于协兴集,一支向东通金花湖(今戴桥鹭鸟村,今草河)、小高塘;一支(今称小延河)东南流经驿虎桥(今老集)、永平集(今老集东马寨)、土碑集,至柴家集合流,与迤东之小润河、中清河合流。润水下游津渠交络,一支入桃子河入淮;一支经焦陂集流清河入淮;一支往曹家店东南至三河尖入淮。《民国临泉县志略》载:“润河:北通长官店,东南流经驿口桥。”查
  1962年《阜阳专区地图》,长官集北的洼子庄和集东的杨楼平均海拔35米,而长官店东北下埠口到白坡寺(大白庄村)古称长官店坡,地势相对较高,坡地海拔36.5米,延河自然流向本应朝东南方。历代通过人工向东北开挖长官店坡,在今任楼(延河下埠口)一带连接孟河;到定庙利用范家湖下游九里沟的部分自然水道,向东北到杨桥连接泉河。《临泉县水利志》延河条下注:“相传,此河
  系隋朝为便于运粮而开挖。”说明古时润水和延河同源。
  唐宋时代,长官店为颍州沈丘县郭下乡河渡漕运集。安史之乱后,泉河和润河成为中央政府连接东南富庶地区的黄金水道。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十二月,颍州置淮
  颍水运杨子院。沈丘县(治今临泉县古城子)郭下延河、润河、草河交汇处(今长官镇)成为连接颍州、蔡州、陈州河渡漕运的重要中转港。当年,唐朝名将李愬雪夜奇袭蔡州,讨平淮西镇,一举端掉嚣张的藩镇,连接淮南和淮西的运粮漕运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史称“元和中兴”。多年来,长官镇出土的寿州窑黄釉瓷豆、黄釉三系壶、四系瓷罐、瓷碗等唐代文物,说明唐代长官店境内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所发展,集市初步形成。
  宋金时期,沈丘县南通军事重镇永安的官道从此经过。淮洪颍漕运上通汴京,下达淮泗。江淮与江南地区的粮食、财赋通过漕运源源不断西运帝都开封。延河向北通颍水(今泉河)过沈丘(今临泉县古城子),项城(今沈丘),过蔡河达汴京(今开封);向东到顺昌府(今阜阳市);向南过小延河、润河、淮河达扬州;向西经李铁集、龙口达蔡州。宋代运粮水路骑延河两岸,街道低洼,时称“漕子集”。延河两边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码头樯帆云集。宋代商业的普及,也让下层百姓变得更加富裕。《宋会要辑稿颍州食货》载,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沈丘县工商税收1826贯865
  文;河渡工商税收达1120贯589文;漕运1927贯200文。2018年底,临泉县长官镇延河北蕴华居委会出土一件宋代“出门税”税铤,重981克,银铤正面四角均砸印真聂二助教臣(四戳),束腰处右边防砸印“北聂匠”,束腰处左边砸印“出门税”,为当时流通使用的货币和纳税用银之一。该银铤的出土,为研究宋代沈丘县长官古镇的漕运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长官境内宋金遗珍文物众多,曾出土宋禽兽博局纹铜镜、宋花鸟铜镜、宋牡丹花纹白瓷枕等。县博物馆曾对镇东船形砖砌宋墓进行发掘,出土大量宋钱,表明宋代长官境内已是四方贸易汇聚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