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美好阜阳·泥塑彩陶

阜阳泥塑牵手界首彩陶展示民俗百态和红色故事

李跃和阜阳版《清明上河图》






本报记者 尚原野/文 穆可亮/摄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每次展出都引人注目。在阜阳,市文化馆馆长李跃用泥塑和彩陶相结合的形式,再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集市繁荣景象——阜阳版《清明上河图》,目前已经完成创作任务的三分之一,预计两年后布展。
  近日,记者专程来到阜阳市文化馆和界首市田营镇,了解阜阳版《清明上河图》的最新创作进展情况。

再现皖北大集热闹
  双清湾畔,市科技文化中心。一楼南侧是市文化馆阜阳非遗保护中心,10项国家级非遗、28项省级非遗、77项市级非遗在这里都有图片或实物展示。
  剃头挑子柴火灶、丑婆旱船花鼓灯、赶集磨刀卖烟叶……皖北大地常见的黄胶泥,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彩塑作品。这些“民俗”系列彩塑作品在市非遗中心二号馆展出,引来不少市民慕名参观。
  还记得两年前“阜阳一大叔用泥巴做战‘疫’人物”吗?没错,这位大叔就是市文化馆馆长李跃,“民俗”系列彩塑就出自他的双手。
  “改革开放给阜阳农村集贸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肖玉磊老师的国画《骡马集市》给了我很大启发。”李跃说,“从2020年开始,我决定用彩塑形式表现改革开放后的皖北大集,开始创作阜阳版《清明上河图》。”
  李跃,58岁,阜阳人。读高中时,师从唐路学习民间雕塑。1984年,考入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主攻工笔人物。198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阜阳市戏剧研究室工作。198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跟随雕塑学院隋建国教授学习雕塑半年。
  近年来,李跃设计制作了许多戏剧舞美及道具,如话剧《颍州东关》、现代梆剧《白祸》《风雨王家坝》布景等。这些,都为他创作阜阳版《清明上河图》积累了经验。

阜阳泥塑牵手界首彩陶
  3月10日上午,记者专程来到界首市田营镇李能村伟盛古窑彩陶制作发展有限公司,这里设有“闫玉敏工作室”。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雕塑家闫玉敏多次到界首指导彩陶创作,她创作的敦煌十二乐俑、水月观音给了李跃很大启发。
  与界首彩陶一样,李跃创作的阜阳版《清明上河图》彩塑,也使用沙颍河田营段的黄胶泥。两年多来,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创作的泥塑作品已经摆满一个长案。这些刚烧制好还未上色的泥塑憨态可掬,形状逼真:摆摊做小生意的、剃头刮胡子的、玩杂耍舞狮的、推“木的士”的,各行各业、应有尽有,从表情上看无不怡然自得。
  记者看到,这些彩塑作品高度在20至30公分之间,或立或坐,各有各的举止动作,神态和形状各异,没有一件雷同的作品。
  “我计划雕塑400多个人物,加上生产生活用品,雕塑单件在1000件以上,现在已经完成100多个人物。”李跃说,从摔泥、塑形、修坯,到烧制、上彩、上釉,融合界首彩陶和阜阳泥塑的传统制作工艺,努力让每一个小场景的人物表情协调一致,并与整个场景布局相契合,最终呈现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彩塑作品。

描摹中共一大代表群像
  在展厅南侧,一组人物雕塑全景再现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15位参会人员的群像。原来,这是2021年李跃应“长三角城市群庆祝建党100周年工艺美术非遗展”邀请,创作的泥塑作品,主题取名“灯火”。当年7月参加线上展览时,在长三角地区艺术界引起较大反响。
  这组雕塑作品共15件,包括毛泽东、董必武等13位中共一大代表,以及出席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
  “作品取名‘灯火’,主要考虑到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中国共产党的13名代表和共产国际的2名代表在黑暗中用‘灯火’照亮前路。”李跃说,创作这组作品耗时一个多月,其中,把放有“马灯”的架子设在毛泽东身体一侧,又临近董必武的设计,寓意他们从南湖一直走到了开国大典。
  雕塑作品保留黄胶泥本色,上釉从上到下、由浅入深,寓意他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用灯火照亮未来征程。“我整理了15个人的照片和事迹材料,结合他们不同的人生道路,重点刻画他们的神态,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李跃说,与阜阳版《清明上河图》不同,“灯火”系列雕塑目前只有这一组成品,它们分属民俗、历史两个题材,都可以用泥塑(彩塑)的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