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平原

界首情思

智勇

  春节期间,我和老伴来到江苏省高邮市的界首镇。“和尚不亲帽子亲”,安徽省的界首人来“走亲戚”了。
  这里地处苏北金湖、宝应、高邮三县市的交界处,西门直对京杭大运河。在运河大堤旁的一家茶干店,我买了两包茶干。茶干呈圆形,表面凸凹不平,上边是蒲草压痕形成的花纹;色彩斑驳,黑酱色混杂着红铜色,透出厚重的金属感和久远的年代感。轻咬一口,小茴、蒲草和酱香的味道浓郁,慢慢品嚼,有鸡肉的柔韧和细嫩。我连连称赞:好吃,有特色!店主介绍说:这茶干是界首一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列为贡品,现在用的还是百年老汤,其他地方想买还没有呢。我想,老家界首市的豆制品也是历史悠久家家喜爱啊!
  大概是1959年前后吧,副食品凭票供应,我家每月有二斤豆腐票。我常在周六下午去豆腐店买豆腐。豆腐大约在下午5点出锅,我往往3点多就赶到那里,看工人师傅磨豆滤渣、烧火蒸料,看蒸笼抬到院子里,粗布包裹的豆腐解衣亮相:雅白柔嫩、颤颤抖抖、热气腾腾。我一边不停咽口水,一边吸着满院弥漫的清香。一斤豆腐拿回家,妈妈收起一半,留着第二天用,另一半做汤,半锅水,放点盐和葱花,配着红芋面饼,成为一家人的晚餐。
  多年后,每当在餐厅里看到开口汤时,我脑海里浮现的大多是儿时记忆中青青的葱花和白白的豆腐,心中有对劳动的敬重和生活的知足,有对父母的感恩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界首”意指行政区划边界的前沿城市或乡村,我所知道的“界首”有19个,一个县级市,4个乡镇,14个村,分布在12个省和自治区。此地北宋时建镇,元代置“界首驿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看到大运河水波不惊庄重典雅的冬日素容,我内心充满了崇敬,而夏汛时洪水翻滚冲撞堤坝、秋霜后清澈见底鱼虾穿游的颍河水也在我脑海里流淌起来。看到刻有“界首大码头遗址”的石墩,想到了颍河的老渡口、想到了摆渡的职工老胡。
  我上小学时,每逢去姥姥家,最爱乘老胡摆的船。老胡工作认真待人热情,喜欢嬉戏人,也经常被嬉戏。两盅小酒一喝,口齿分外伶俐,碰上对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带来满船满河的笑声。
  看到这里建于宋代的“护国寺”,想起了小时候在颍河岸边“文昌阁”里捉麻雀的情景。有一次刚进阁内,头上就落了一泡麻雀屎,小伙伴们取笑我,我也感到很晦气,可它却在后来被拆除了。“七七抗战纪念碑”后来得以重建,“文昌阁”却了无踪迹。
  看到这里明清建筑风格的南大街和北大街——小街小巷小砖小瓦小门小窗,尽显玲珑剔透小巧妩媚,想起了家乡界首市的“天棚街”(解放大街)。街上的两层木楼涂成绛红色,好像两排迎宾的队伍,随时欢迎客人到来;鱼骨状的马路由排排青砖铺就,整洁干净;白色的帐篷从两边伸展出来,中间只露一线天。货摊摆在各家门前,顾客川流不息。一帮同学蹦跳着从棚下穿行,舒畅开心。如今它已随风飘零,仅残留在模糊的记忆中了。
  傍晚,界首古镇到处流淌着喜庆温馨的红光,酒香伴着笑声、歌声到处弥漫,烟花伴着响哨奔向空中,我驾车驶向界首运河大桥。大桥如一道彩虹,把镇里的居民和高邮湖的生灵连接起来。两岸的引桥是对称的圆形,红、黄色的装饰灯交替闪烁,像一双灵动天真的大眼睛。过了桥就是高邮湖芦苇荡湿地公园,门开着,没有人。一丛丛黄色的芦苇拥挤在浅滩上酣睡,等待着春风的呼唤;一艘艘蓝红相间的游艇在水中发呆,有几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轻松和悠闲。
  返程途中,我想起了家乡界首市的油豆腐,那也是一绝啊!热油快炸、老汤浸泡、外韧内软、油而不腻,为城乡大众所爱。父母一生好客,每有客来,凉萝卜、卤豆腐、炒鸡蛋、炸花生,外加一斤“沙河大曲”,叙旧言情、主客欢喜。我时常在想,家乡许多独特的小吃,如果能让更多的人知晓,该多好啊。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所有的界首都有着开放交流多元融合的优势。我和老伴希望在有生之年多串几家“亲戚”,也盼望家乡“界首”走在界首之“首”,多为民众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