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人文周刊

颍州西湖多元文化探析

上接12

颍州西湖的泛舟文化

  在颍州西湖中游玩,最有情致的就是湖中泛舟。泛舟,就是把人、船、景融合在碧水蓝天之中,达到忘我之境界,设若再是月夜泛舟湖上,那就犹如进入一种美仑美奂的仙境了。
  欧阳修写颍州西湖《采桑子》13首之中,第一首就是泛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还有“半醉回舟迷向首,楼台高下夕阳中”《西湖泛舟邀学士张掞》。“野亭飞盖临芳草,
  曲渚回舟带夕阳”《酬张器判官泛溪》。
  苏东坡自然也有泛舟诗作,在颍州西湖的第一首《泛颍》和月夜泛舟之佳作《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座客》之诗,当年传颂朝野,后来他写成书法刻碑上石,流韵至今:
  水天浮四坐,河汉落酒樽。……良时失俯仰,此见宁朝昏。当时寓居颍州的两位历史学家刘敞、刘攽兄弟,也留下泛舟诗作:
  晦日疑春晚,佳辰强客游。放船无用楫,置酒不惊鸥。
  牵率忘多病,登临乱百忧。繁阴欺白日,容易暮云浮。
  刘敞《晦日自荐福院泛舟上女郎台》雪解寒生水,平湖照眼新。扁舟徐送客,绝境渐无人。
  径草芳菲浅,沙禽羽翼驯。佳辰数携酒,晦日已疑春。
  刘攽《晦日自荐福泛舟泊女郎台下又泛东湖》
  苏辙三到颍州,每次都泛舟西湖。其《陪欧阳少师永叔宴颍州西湖》诗曰:忽来湖上寻旧游,坐令湖水生颜色。《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二首》诗曰:“放舟清淮上,荡潏洗心胸”。《赵少师自南都访欧阳少师于颍州,留西湖久之,作诗献欧阳公》诗曰:“遨游西湖中,仲夏草木荣”。《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诗曰:“忆赴钱塘九月秋,同来颍尾一扁舟”,“远泛
  便成终日醉,幽寻不尽数家园”。“苏门六君子”之一、颍州教授陈师亦有诗云:“修鳞失木玉参差,晚日摇光全破碎”(《次韵苏公西湖徒鱼三首》)。“清湖纳明月,远览无留云”(次韵苏公观月听琴)。
  当年颍州西湖月夜泛舟成时尚,流风所及,明末诗人张鹤鸣有《与无翰弟,怀远侄月夜驰至西湖泛舟》诗,清代诗人程溶更作《西湖泛舟次东坡泛颍韵》之130字诗,且是与苏东坡穿越时空的唱和。颍州西湖的书院文化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初始是藏书、修撰、校刊经籍之处,多为私人所建,渐有讲学、授徒活动,由于官方提倡,逐步成为一种官学之外的补充。颍州的第一座书院是北宋皇祐六年(1049)颍州知州欧阳修建造完成的。对当时及其后来的文化教育都有重要影响,先后在全州各县建起18座书院之多,学术气象蔚然。它倡导的不求利禄、自由讲学和纯学术研究风气,是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苏轼说选举人才,“何必由学”。认为人才培养与选拔,不必完全系于学校贡举一途。
  书院的活动内容除讲学之外,还有藏书与供祀。书院一般藏书比州学多,州学不允许收藏或阅读应试(科举)科目以外的书籍,而书院藏书种类则不受限制,甚至还可以自行编书和印书。
  书院的祭祀活动,从供祀对象可以看出书院的思想倾向与学术宗旨。这里供祀儒家先师孔孟,也供祀地方名宦、乡贤之代表人物。如西湖书院内供祀过“五贤祠祀”:汉郭宽、陈蕃、范滂,宋焦千之,明卢翰,此前曾供祀“四贤祠”: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
  书院主要活动是讲学,允许不同学派思想交流,听者并不受地域和学派限制,从而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学中采取辩论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打破了州学中古板生硬的注入式教育和关门教学风气。
  书院的校舍和经费多为民办,其次是民办官助,少数也为官办。书院的建筑没有一定的规制,只要有讲堂、斋室,供师生教学和生活即可。宋西湖书院建筑无考,根据清道光《阜阳县志》载:其主体建筑梧月柳风堂,是讲学之所,两厢为学舍,前有石坊,后有绝胜亭。
  由于西湖书院为时任颍州知州的欧阳修所创办,应系官办性质的书院,其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官府,还赐有学田,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清代《颍州府志》记载,书院原建于西湖南岸,明代遭到毁坏。嘉靖年间由吕景蒙恢复旧制,并撰《重建西湖书院记》,改名为“清颍书院”、“聚星书院”。李宜春撰《重建西湖祠记》、明张鹤鸣撰《西湖松乔祀记》,清孙光祀撰《重建西湖书院碑记》、张师载撰《清颍书院碑记》、潘遇萃撰《清颍书院碑记》、卢见曾撰《重建四贤祠记》、饶元英撰《重建聚星书院碑记》等文献可考。

颍州西湖的祠祀文化
  祠祀,也称祠堂、祠屋。古代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或者是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的人们,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我们这里所说的祠祀指的后一种。祭祀的对象皆为廉洁的官员,故又称为宦祠。人们总是以这些贤达人物为榜样,在这里纪念、彰扬他们的事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祠祀文化。
  在颍州西湖之畔,建造过很多祠堂、祠屋,经过数千年时空淘洗,虽已无遗迹,而文献中却有记载,今摘其简略述之。
  四贤祠 四贤者,乃北宋期间到颍州任知州的四位贤明官员: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
  晏殊对颍州西湖的建设有开创奠基之功。既作北渚,又阙石溪,开浚十顷之阔。并建造清涟阁(去思堂)、清颍亭,还留有不少记述晏饮诗词。欧阳修一生八到颍州,其中任知州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留下兴农桑、修水利、治西湖、建三桥、开书院、倡文风、举贤才、荐后生的政绩。还留下300余篇(首)诗文。吕公著曾先后担任过颍州通判和知州,有记载者三事:一是同其父之政敌欧阳修相处融洽。二是为欧公接待赵概的场所题名“会老堂”而名传千古。三是在西湖开发建造葵亭。苏轼知颍时,三上书《拒开八丈沟》,避免了一场人为水患。又治清河、通焦陂,下长涯、浚西湖、赈灾民、缉盗匪等。延至元明、清各代均有祭祀。
  欧公祠 该祠是北宋皇祐五年(1090)六月颍州知州陆佃(大诗人陆游之祖父)为纪念欧阳修治颍政绩而建。《颍州府志》记云:欧阳公祠在旧城北,西湖之东岸,后为黄河夺淮泛颍冲圮,后于明正统中复建于(州)学前之西侧,时有杨荣撰有《颍州重建欧阳文忠公祠堂记》。
  苏公祠 颍州缺乏关于苏轼或称苏文忠祠的遗迹和文献的记载。但近年来有了新的发现:清末有一安徽霍邱人名叫裴景福的说,他在同治八年(1869)到颍州应试时游览西湖,曾“拜公木主荒庵里”,表明此祠堂已经荒芜,但还有神主牌位。后来,他又得见过一幅《西湖苏公祠卷》(详情请参阅王秋生先生发表在2015年4月9日《颍州晚报》的《风檐余隙眺西湖――裴景福与颍州西湖》一文)。
  松乔祠 宋代建,后由明万历年间郭蒙吉重建(纪念东汉郭宪、陈蕃、范滂,宋焦千之、明卢翰)。又有颍州人张鹤鸣再建,史称“五贤祠”,并撰有《西湖松乔祠记》。下转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