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文周刊

颍州西湖多元文化探析

陆志成李兴武

  接上期

  颍州西湖的清宴文化
  颍州西湖自唐宋时皆为燕(宴)闲胜地,所谓“西湖清宴”乃为贤人雅集之盛会也,是天下安泰、人民富足、社会安定的一种诠释,也是草木甘棠、去而思咏、仁政礼教的体现,绝非单纯的吃吃喝喝,仅仅满足于口腹之欲的行为。在古代,宴会是讲究文化含量的,文人雅士的宴会往往都是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切磋诗艺,展示才华的机会,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场所,表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颍州西湖就曾常常举办这样的宴集雅士,且留有丰富的文献记录。
  较早的记载是写出“山雨欲来风满楼”名句的唐代诗人许浑,他的《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曰: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欧阳修的《初至颍州西湖》之“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是回忆他多年前去滁州赴任路过颍州时,在宴会上的一次奇遇。
  他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知颍时举办的“聚星堂诗会”,可谓是一次闻名天下,群星荟萃,
  诗酒满堂的文化盛会。与会还创造出一种“禁体物语”诗,场上人人分韵即兴作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上的多彩之笔。四十余年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东坡知颍时,也在聚星堂举办了一次清
  宴诗会,与会诗人们也依照欧公当年的所创“禁体物语”诗之先例,写出多首新作,后来汇成《汝阴唱和集》行世。
  欧阳修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退休归颍后,在自家私宅西堂,由时任颍州知州吕公著题名的会老堂中,举办接待老友赵概的宴会上,写出著名的诗篇《会老堂致语》,其中“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名句,同时这次充满道义和美德的聚会,闻达天下文士,竟引来更多赞誉的诗文而传美千古。
  此前,苏轼苏辙两兄弟于这一年中秋节后前来颍州拜望恩师。二十多天时间欧阳公同二门生可以说是天天诗酒宴谈。由于这次欧阳公把文坛盟主责任交给了苏轼,从而使这次宴集被载入中国文学史册,提高了颍州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自当是颍州西湖清宴文化中一件值得纪念的盛事。
  明代诗人刘任《西湖》曰:“当年太守最风流,每遇花时载酒游。今日湖波流欲尽,空余芳草乱汀洲。”诗中充满对当年颍州西湖繁荣兴盛的向往,希望在今天“大开发、大建设”中实现。

颍州西湖的歌舞文化
  颍州西湖有四时美景,有美酒清宴,有听琴泛舟,自然也会有美妙的歌舞。第一首描写颍州西湖的唐代许浑的《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率先传达出盛唐清宴歌舞的气韵。而北宋承平百年太平盛世,自然产生出歌舞升平的景象。
  不过,就歌舞繁盛而论,宋绝不亚于唐,因为歌舞的歌,即是可唱的词,而词在宋代创作十分繁荣即是力证。词也同颍州西湖的建设与发展一样,是兴于唐盛于宋的。据说,宋代的每一个诗人都通晓音律,都会填词。故有“唐诗宋词”之誉称。说明宋词是与唐诗并驾齐驱,相媲美的。
  这里说一说与颍州西湖关系密切的北宋著名词人。首先当推欧阳修的老师、当过宰相又当过颍州知州的晏殊。
  晏殊,在政事之余极喜交流和主办诗酒之会,多作饮宴游乐作品,他对颍州西湖的建设有开创奠基之功,建清涟阁(去思堂)、清颍亭,开西溪北渚。对歌舞非常内行,史书上说他“未尝一日不燕饮”。苏颂说晏殊知颍州时作过《燕鸿》五首,当为燕饮时配合歌舞之作:“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对君莫做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其他如《破阵子》里的“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阙堪听”、《相思儿令》里的“有酒且醉瑶觥,更何妨,檀板新声”。《浣溪沙》里的“少留归骑促歌筵。为别莫辞金盏酒”。
  身为北宋文坛领袖、写作古文时庄重严肃如欧阳修者,其词作也另有一番妖娆、风流的情调。他为颍州西湖写的《采桑子》中“隐隐笙歌处处随”、“水阔风高扬管弦”、“急管繁弦、玉盏俯传”、“笙歌尽游人去”,都是歌舞盛会时写照。
  还有,欧阳修知任颍州写的第一首诗中的“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之句,其中就隐含着一个歌舞的故事:欧公一次路过颍州时,郡守为他举办一次歌舞饮宴之会,其间“一妓甚颖,文忠歌词尽记之”,引起欧公的兴致,说以后我一定到颍州来做郡守,再聆听你歌唱,再欣赏你的舞蹈。可当他自维扬调任到颍州时,那位歌妓却见不到了,所以写这两句诗表示惋惜之意。从中也可见当时传唱欧公词是很盛行的。
  由此使人想起熙宁四年(1071)苏氏兄弟来颍州看望恩师欧阳修时的情景:师生三人“插花起舞为公寿,公享百岁如风狂”……看来歌舞之乐十分风行,甚至已经生活化了。下转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