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长廊

“诽谤”有理

  网络时代,很多“键盘侠”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这叫诽谤,是违法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诽谤”毫无疑问是贬义词。不过,在遥远的上古时期,“诽谤”可是褒义词。尧帝认为“诽谤”有理,鼓励“诽谤”。
  那时的“诽谤”,代表谏言献策、抨击不平,是维护公平正义的象征。史书记载,尧帝和他的继任者舜帝广开言路,让人在宫殿前的交通要道旁立了一根挂着木牌的柱子,名为“诽谤之木”,简称“谤木”。其作用有二:一可供人留言,向执政者提意见;二可指示道路方向。
  考虑到有些百姓不识字,尧帝还特设“敢谏鼓”,鼓励百姓击鼓维权。执政者听见鼓声,必须开门接见、倾听民意,不得拒绝。
  路有诽谤木,朝有敢谏鼓,尧舜时代民意畅通、民心安稳。
  东周战国时期,王城洛阳的周天子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乱不休。齐威王改革图强,效仿尧舜,在各个城邑的官署前竖立“谤木”,悬赏鼓励百姓积极“诽谤”,抨击时事,检举不法官员,将举报信写在木牌上。官府定期收集木牌,交给齐威王批阅处理。
  “谤木”凝聚民心,威力很大,齐国很快便称霸一方。
  可惜,齐威王之后,齐国官场奢靡安逸之风又起,心中有鬼的朝臣想阻止百姓上访举报,又不敢直接取消“谤木”,便将柱子加高,让百姓够不到上面的木牌。国君为图耳根清净不愿过问,于是“谤木”越来越高,直至高不可攀,“诽谤”举报最终沦为形式主义、天下笑谈。
  再后来,封建当权者将“诽谤”定性为“诬告”,人们再也不敢随意“诽谤”。有意思的是,“诽谤之木”一直矗立在宫殿大门前,并逐渐演化成国家权威的象
  征——华表。
  由于“诽谤之木”古称“表木”“桓木””,“桓”与“华”古时读音相近,后世遂唤其“华表”。
  华表是一种常见的石雕文化柱,通常立在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据古籍《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城“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庄重威严。
  东汉往后的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柱身雕有蟠龙,柱头横插云板,柱顶有承露盘,还有一个蹲着的神兽。这神兽名唤望天狲,是民间传说中的瑞兽,可祈福避祸。相传,望天犰形似犬,性好望,故华表又名望柱。
  北京天安门前后的汉白玉华表,留存有尧舜初创时的形态,“诽谤之木”如双翼展开,表达博采众议的公正与渴求。
  
据《洛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