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文

颍州西湖多元文化探析

上接11版

  
颍州西湖的感恩文化
  人的一生,感恩的对象很多,这里指的是感念恩师。
  中国人最尊贵的神主牌位上,写的是“天地君亲师”,师者,授业解惑之恩也。用现在的话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感念恩师的人物和事例很多,这里只说发生在颍州西湖的例子。
  一、欧阳修感念晏殊。继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晏殊结束为期二年的颍州知州任之后,欧阳修于皇祐元年(1049)移知颍州。在晏殊颍州西湖上所建清涟阁(去思堂)前又建“双柳亭”,还一连写了三首诗来纪念晏殊。原来晏殊是欧阳修礼部试考中进士的主考恩师。其诗名《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荫,因而有感》可见至情。
  二、苏轼感念欧阳修。苏轼在欧阳修退居颍州当年(1071)中秋,携其弟苏辙专程来颍州拜望他。原来欧阳公乃是他兄弟俩考中进士的主考恩师。随之,欧阳公又推举苏轼入制科试并考入三等,使他得以提前走上仕途(凤翔签判任)。最后又在颍州,把文坛盟主的责任交给了苏轼。所以,苏轼终生感念欧阳修,并努力完成欧公所交付的革新诗文的任务。故而,在他生命即将结束之年(1101)还写诗怀念欧阳公:我怀汝阴六一老,眉宇秀发如春峦。
  三、苏轼感念张方平。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张方平知益州(今四川成都)时,发现苏洵及其子轼与辙是“国士”人才,主动把他们推荐到京城文坛领袖欧阳修处,使他们得到欧阳公的赏识和荐举,名闻天下。当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而陷牢狱之灾时,张方平毫无顾忌地上书为其辩诬并因此受到处分。所以,苏轼一生都十分感念张的“识拔”之恩。在他知任颍州当年,张方平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去世的消息传来,苏轼马上自己出钱在颍州当时最大的荐福禅寺为张方平举哀祭奠。
  四、张耒感念苏轼。“苏门四学士”之首的张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八月知任颍州知州时,得知恩师苏轼病逝于常州,在颍州荐福禅寺内,用自己的俸禄举办了一场祭奠佛事,虽为此受到朝廷的惩处,免去颍州知州职务,却终生不悔。张耒像上述欧阳修、苏轼诸位一样,在颍州也留下一段知遇之恩、永当相报的至情佳话。

颍州西湖的祷雨文化
  祷雨,或称祈雨,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祭祀仪式。尤其在宋代时国家还规定由官员来主持祷雨活动,人们把祈雨活动看作解民困厄、为民请命的职责和担当,是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有的还作为检讨过往工作不足和失误的契机。至于所祈求的对象并无统一的规定,因地而异。比如杭州祭“观音”,徐州祭“灵慧塔”,扬州祭“僧伽塔”……而颍州祈雨的对象则是“颍上张龙公”。
  张龙公讳路斯,祖先为南京人,隋初家于颍上县百社村,年十六,中明经第,唐景龙中为宣城令。以才能称,子孙散于颍上。自称并其九子皆为龙。宋熙宁中诏封谓昭灵侯,庙故为昭灵侯庙。其布雨解救旱情的事迹,传颂于淮颍父老之口。
  先是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正月,欧阳修移知颍州,次年三月因春旱,朝廷“遣官祈雨”。欧公举行了祈求颍上张龙公之仪,他还亲自到颍上张龙公祠考察。“余尝以事至百社村,过其祠下,见林树荫蔚,池水窈然,诚异物之所托。岁时祷雨,屡获其应,汝阴人尤以为神也”(《张龙公碑》)。
  此次祷雨,欧阳修撰写了《祈雨祭张龙公文》,祈雨成功后他欣然赋诗两首,其中《祈雨晓过湖上》
  诗曰:更待四郊甘雨足,相随箫鼓乐丰年。
  四十余年后的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辛末闰八月,苏东坡到达颍州知州任上,也遇到夏冬旱情,百姓生活境况艰难,他一面采取储粮救灾,上请减赋等措施,一面仿效欧阳修举行祈求颍上张龙公降雨祭祀。
  他派颍州教授陈师道和儿子苏
re迨去颍上本祠迎请张龙公蜕骨(道家所称的乃灵魂升天后的骸骨),于设立在颍州西湖之行祠(后称龙王庙),举行祭祀仪式。
  次日,“至三更归时,星斗灿然,就枕未几,而雨已鸣檐矣”,祷雨得应,皆大欢喜。
  此次祈雨,苏东坡先后撰写有迎龙文、送龙文、祭文、碑文、诗文、碑记。当时参与祭祀的颍州签判赵令畤、教授陈师道及欧阳修的二位公子斐和辨等人,也有诗作,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文化活动难得的史料。
  
下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