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记忆阜阳

阜阳与苏州 结缘2500年



编者按


2021年12月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
  《关于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苏州与阜阳建立“结对合作帮扶”关系,从国家政策层面促进阜阳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那么,阜阳与国内“最强地级市”苏州,有着怎样的渊源关系?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交集?本报就此约请阜阳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李援朝撰文,通过梳理汝阴(今阜阳)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营造苏州大城、苏州名贤计东推介颍州“白蟹泉”、颍州程文炳重情义拒酬金等往事,讲述阜阳与苏州结缘的历史故事。

通讯员 李援朝
 
汝阴伍子胥 营造姑苏城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伍子胥帮助吴王建造了苏州城。鲜为人知的是,为建设苏州城立下汗马功劳的伍子胥是从阜阳过来的。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谗言,怀疑太子作乱,迁怒于太子老师、伍子胥之父伍奢,并将伍奢及伍尚(伍子胥兄长)骗到楚国都城杀害。
  《史记》对伍子胥的记载是:“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後世有名於楚。”后来,“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成为一代霸主。
  据阜阳旧志记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为楚国大夫,封地食邑于椒陂镇(今阜南县焦陂镇)。伍子胥,颍川(今阜阳)乾溪人。父亲伍奢,兄长伍尚都是楚国大夫。
  为防止伍子胥为父亲和兄长报仇,楚平王下令在全国通辑伍子胥。不得已,伍子胥辗转逃往吴国。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深得吴王阖闾信任,成为身边的重臣。他和军事家孙武一起,帮助吴王阖闾建功立业,率兵击败楚国,攻破楚国首都,帮助吴国国力达到鼎盛。
  在吴国,伍子胥主持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从苏州出发的人工运河——胥江,避免了当地水患,还有利于军事漕运和农业灌溉,对当地百姓生计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春秋时,东周寿梦于公元前585年称王,建吴国。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4年始建苏州城,为吴国都城。当时,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伍子胥建议吴王阖闾“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选择规划吴国都城城址。伍子胥实地了解当地的土质水情,观天象看风水,营造了气势宏伟的吴国阖闾大城,即今天苏州城的前身。
  对于这段历史,《吴越春秋》作了记载:阖阊元年(公元前514年),阖闾命行人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这个城包括外郭、大城和内城三重城垣;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座,水门八座;城里划分为宫廷区、贵族居住区和市肆,体现了“前朝后市”的传统格调。阖闾大城的规模和格局,奠定了苏州2500多年的城建基础。
  帮助吴王建苏州城之前,伍子胥一直生活工作在阜阳。今天,阜阳境内尚有两处伍子胥纪念地:一是阜南县焦陂镇伍氏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之地;二是颍泉区伍明镇伍子胥屯兵驻防之地。
  当时,楚国面积很大,阜阳时称汝阴,属于楚国。伍明的由来,与伍子胥曾在此屯兵驻守楚国北部边疆有关。后人为纪念伍氏父子,在其旧宅上立祠,称伍明寺,殿内塑有伍氏父子像。伍明镇粮站(今为省级粮食储备库)旧址为伍子胥故居。
  相传,伍子胥在伍明屯兵时挖掘了72眼古井、24口饮马池,留下了射箭台和伍明沟等古迹。在伍子胥故居遗址处尚存古井一眼,被列入颍泉区文物保护单位。从井口处向下探望,井壁上清晰可见长满青苔的古砖,井水清澈如镜。遗址处,还有一株植于明万历年间约520年树龄的银杏树,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为纪念伍子胥,伍明镇建有“伍子胥文化广场”和伍子胥塑像,每年还举办伍子胥文化节。

苏州名贤计东赞美阜阳“白蟹泉”
  白蟹泉位于今阜阳老城西北关外,隔西护城河与刘公祠相望。据阜阳旧志记载:“西门外半里。深不盈二尺,大旱不涸,味清而甘,水中昔见白蟹,因名。”我市著名画家李伯英曾绘有“颍州十八景”之《白蟹泉》图。
  清康熙年间,颍州诗人刘体仁聘请江南名士计东,来颍州家中教子侄读书。顺治十二年(1655年),刘体仁中进士,历任吏部考功郎中、刑部郎中等职。他有才名,精赏鉴,兼工鼓琴,善画山水。刘体仁曾在江、浙、鲁一带漫游,与江南名士计东结为好友。
  计东(1625年-1677年),苏州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顺治十四年举人。诗文有奇气,诗风亦颇倜傥跌宕。著有《改亭诗文集》。苏州著名园林“沧浪亭”旁建有“五百名贤祠”,将与苏州有关的前贤哲人560余人摹刻为“沧浪亭五百名贤石刻像”嵌入祠壁,计东为名贤之一。
  在颍州期间,计东受刘体仁之邀游白蟹泉,写下了名传于世的《游白蟹泉记》,肯定了“里人数见泉中有白蟹二,光莹如玉,出入穴中,是以名泉”;认为欧阳修说的颍州“土厚水甘”,比扬州“大明井”的水还要甘美,即指颍州白蟹泉之水。《游白蟹泉记》被收录进清乾隆《颍州府志》《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等书中。计东曾为诗友《蓼花洲唱和诗集要》作序,为颍州知州喻三畏疏浚西湖、筑堤置闸、复建会老堂等前贤遗受撰《颍州重复西湖碑记》。
  后来,清代官府在“白蟹泉”原址筑井亭、竖碑记。解放后,白蟹泉遗址被保护在一处私家花园内,修甃了八角形井沿,围墙壁上镶嵌石质《白蟹泉简介》碑刻。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此处被拆迁,但历史名井“白蟹泉”得到保护,将建亭立碑,恢复旧貌。

颍州程文炳重情义拒酬金
  清光绪三年(1877年),苏州(吴江区同里镇)人任兰生署理(代理)“凤颍六泗道”(兵备道),负责维护凤阳府、颍州府等地的社会治安。
  清朝的按察兵备监督制度沿袭明制,职掌地方行政监察权、司法权及军事等职权。
  任兰生到任后,率属下加强颍州等地社会治安,犯法作乱的坏人敛迹销声。后山西、河南大饥,流民相率入皖,任兰生倡捐养廉银,募赈济款十数万,在颍州、亳州、寿州三处设置粥厂救济灾民。灾情过后的第二年春天,又出资遣送灾民回原籍安置。清光绪五年(1879年),任兰生实授凤颍六泗道。其间,劝课农桑,创设课桑局,刊行《蚕桑摘要》,为所辖地区“购发桑秧”“雇江浙工匠教民育蚕缫丝,开衣食之源”……至光绪九年(1883年),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光绪十年(1884年),因受人诬告而被罢官落职回乡同里镇,他用祖上留下的家财和自己历年官俸所得,请画家袁龙为之设计、建造了精美别致的“退思园”。同时,还热心募捐赈银十多万,自捐棉衣一万件,赈济山东灾区。光绪十三年(1887年),经山东巡抚张曜、安徽巡抚陈彝、两江总督曾国荃保奏,在籍刑部员外郎孙家恽等200余名凤颍六泗地方绅士也联名吁请,继而官复凤颍六泗道原职。
  清光绪十三年、十四年,黄河在郑州决堤,安徽多地受灾,颍州府(今阜阳市)四乡成为一片泽国。任兰生奉命驻扎颍州督办皖北赈抚事务。他每天骑马在灾区一线查视水情,体恤民疾,赈济灾民。一次巡查中,汹涌的洪水使坐骑受惊,任兰生从马背上跌下摔伤,在病榻之上仍关注水势和救灾情况,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十九日,任兰生感染毒疮不治,以身殉职于颍州,终年50岁。
  由于任兰生在颍州指挥赈灾时突然辞世,未及考虑安排后事。而当时在颍州也找不到符合任兰生身份等级的棺椁。情急之下,颍州知府曹炜听说程文炳宅中存有“花板”(用金丝楠木或香杉等珍贵板材制作的棺材),便用驿站传递加急信函,给时任湖北提督的颍州人程文炳,商量酬以重金购其“花板”。程文炳与任兰生是多年至交,惊悉噩耗,十分悲痛,联想到任兰生“这次赈灾给了颍州许多恩惠”,随即致函颍州官府和在颍家人,乐意让出存放的“花板”,作为祭品奠敬老友,但坚决拒收颍州官方“酬价五百金”。程文炳之举彰显了阜阳人重情义、轻钱财的优良品质。
  任兰生的棺椁,由其弟任艾生、外甥费鸿均抚棺运回苏州同里安葬。程文炳还撰联《挽任兰生公》:赞扬任兰生的功绩和人品,说他是“中兴人杰”。
  任兰生逝世后,光绪皇帝下诏对道员任兰生以积劳成疾病故从优议恤,谧内阁学士,附祀英翰专祠,事迹入《清史列传》。任兰生身后留有一座蜚声中外的私家园林“退思园”(位于今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