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5版:美丽乡村

本版标题

美丽乡村桃花源





  改革开放以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市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目标,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并与推进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建成426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颍淮大地不断涌现,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尚原野

  环境之变:从脏乱差到桃花源
  出场典型:颍泉区刘小寨村
  初夏时节,从阜阳市区出发,约半个小时车程,就到了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颍泉区闻集镇刘小寨村。这里地处两湾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内,泉河、幸福沟傍村而过,一排排民居整齐划一,井字形道路绿树掩映,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处宜居宜业的世外桃源。
  绵绵细雨,风景如画。77岁的村民刘铭仁把一棵棵金菊移栽到花盆里,老伴则侍弄着黄瓜、荆芥、茄子等时令蔬菜,不到30平方米的农家小院里绿意盎然,瓜菜飘香。
  “2015年建新村时,我第一个交钱选房。”刘铭仁告诉记者,“这套一楼的房子,外加一个院子一个车库,比过去老宅子得劲多了。”
  刘铭仁耳朵有点背,聊起环境变化,说话声音很大:“过去,环境脏得很,房前屋后都是柴禾堆、垃圾堆、粪堆,下雨污水到处淌;现在,村里修了水泥路、下水道、小公园、公共厕所,卫生天天有人打扫。晚上,俺搀着老伴到小广场遛遛弯,散散步,城里的儿女都羡慕。”
  刘铭仁有两儿两女,过年过节都回来。“楼上楼下260平方米,装修花了十多万元。”刘铭仁说,以前外地媳妇最怕上农村旱厕,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冲水马桶,既方便又干净。
  “我们村是省级‘森林村庄’,生态环境好,像个桃花源。”刘小寨村党总支书记吴玉堂说,现在,全村有5个自然村、289户居民搬进中心村生活。中心村实现了雨污分流,三格式化粪池连接到各家各户沉淀池;市场化保洁全覆盖,有效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
  记者采访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建房热情高涨,农村建房开始统一规划,布局逐步合理。1985年,阜阳地区新建改建农民住房1亿平方米,其中,新建砖瓦房7500万平方米。大部分农民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土草房,住上梦寐以求的砖瓦房。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盖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楼”。
  农民求安居,村庄需治理。2006年,阜阳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当时,我市106个村、11个乡镇被纳入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范围。2008年,在阜阳市《关于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计划的意见》推动下,大规模的农村环境整治渐次展开。到2010年,全市建成省级“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示范村186个。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2年至2018年,我市相继展开美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日益凸显。到2020年底,全市建成426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8个县市区全部实现环卫保洁市场化,覆盖157个乡镇、1743个村、22025个自然村。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新改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2万多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5%。

  经营之变: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
  出场典型:颍东区吴寨社区
  小满过后,阜阳各地午收工作拉开序幕。然而,在颍东区正午镇吴寨社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悄然改变。往年午秋两季的农忙景象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农民进厂务工、下地打工,到月拿工资,全年无淡季。
  同样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吴寨社区以产业发展见长。“最初帮扶吴寨时,土地流转刚起步,分散经营是主流。”省财政厅驻吴寨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刘群告诉记者,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尝试发轫于2014年底。当时,村里把7000多亩耕地全部集中到吴寨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对外发包经营,引入了盛世牡丹、丰海农庄、果御轩、瓦大·朝阳农场等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5000名村民加入产业发展大军,构建起“集体+企业+农户”利益联结共同体。
  阜阳盛世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吴寨以来,流转土地发展到5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油牡丹1万多亩,2020年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现在,我们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盛世牡丹负责人张玲说,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企业研发出牡丹油、牡丹花茶、牡丹化妆品等三大产品,提升了附加值,带动了农民增收。
  美丽乡村,美在环境,富在产业。秉承这一理念,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蔬菜、瓜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高效种植业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底,培育市级以上“一村一品”237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41个,形成了粮油、畜禽、林木、中药材等9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增强了美丽乡村经济实力,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收入之变:从外出务工到就近就业
  出场典型:安徽锦羽云裳服饰
  婆婆患老年痴呆症瘫痪在床多年,3个孩子都要上学,对颍东区正午镇吴寨社区脱贫户张玉林来说,这样的家庭情况无法外出务工,生活重担全压在丈夫一个人身上。不过,困境在一年前出现了转机。
  “以前,我在宁波服装厂上班,月工资6000多块钱,婆婆在家带孩子。”今年43岁的张玉林在村里锦羽云裳服饰有限公司上班,她一边操作缝纫机,一边和记者聊天:“一年多前,婆婆生病我就回来了。在这儿上班,一个月挣3000多块钱,一年到头都有活干。”
  史方是安徽锦羽云裳服饰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手下有40多个像张玉林这样的员工,每月工资开支总额十多万元。她此前在北京创业多年,2017年返乡创办羊毛衫厂,去年受疫情影响转产外贸睡衣加工。“中心村人口集中,在这里办厂,一来招工方便,二来带动了村民就近增收。”
  史方随手拿起一套红方格的儿童睡衣告诉记者,这套睡衣单价49美元,主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在,订单已排到年底,产销运转良好,工资按月发放,工人按件计资,多劳多得。”
  据了解,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带动,2020年吴寨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2.29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同吴寨社区一样,“农村变美、农民变富”,是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农村地区变化的主旋律。经济发展、产业带动、特色种养、就业务工……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2020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5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12.4%。

  乡风之变:从守望相助到乡风文明
  出场典型:颍上县洪单村
  从2020年5月开始,颍上县三十铺镇洪单村村民王燕有了一份新工作——村嫂。作为村嫂理事会20名成员中最年轻的村嫂,要管柳条湖自然村91户400多人的家长里短,王燕一点都不嫌烦。
  “平时,我就爱管闲事;既然当了村嫂,就要把好事办好。”今年36岁的王燕告诉记者,现在,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买药,成了她的主要任务。
  东家长、西家短,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王燕看来,这些都是关系村民生活品质的大事。用帮家务的方式宣传政策法规、改善村庄环境、化解矛盾纠纷,理论上说属柔性参与基层社会微治理,实际上成了乡村干部的好帮手、乡亲们的贴心人。
  2020年,颍上县推广洪单村村嫂工作经验,村嫂理事会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每百户村民配备一名村嫂。目前,全县349个村推选了4322名村嫂,充分发挥其政策法规“宣传员”、村居环境“监督员”、乡风文明“引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村居治理“信息员”、扶弱济困“服务员”作用,让村嫂从厨房“小灶台”走向乡村治理“大舞台”。
  颍上创新“村嫂理事会”基层微治理服务模式,只是我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小片段。界首市通过推广“四会一约”等村规民约,提倡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力除陈规陋习,促进了乡风文明。颍泉区通过培育新乡贤文化,引领乡风文明遍地开花……
  目光放到全市,各地广泛开展“最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孝心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如春风化雨,提升了农民文明素质,促进了农村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