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专版

阜阳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

——解析创新“追赶跨越”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征程中,阜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科技工作思路和方向,紧紧围绕省、市中心工作,聚焦聚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拉高标杆、自我加压,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不断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奋发图强、奋勇争先。
  日前,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我市建设省级创新型城市进行了验收,阜阳成为省科技厅出台《建设安徽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后,全省第一个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并通过验收的市。
  “为什么是阜阳?”的疑问涌上人们心头,作为皖北农业大市,曾经的阜阳科技创新基础相对较差,那阜阳究竟是如何走好这条创新之路的?
  阜阳市科技局给出了答案:实际上,自2018年我省出台《建设安徽省级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后,我市就率先启动了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并以该项工作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创新政策、集聚创新要素、转化科技成果、培育创新企业、建设创新载体、激励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服务、加大创新投入,实现了全市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提升、人才高地建设成果丰硕、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的目标。根据《安徽科技》发布的各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阜阳创新综合能力跃升至全省第6位。
  一组关键指标,集中体现着阜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成果:——2017-2020年,我市研发经费支出由11.7亿元增加至28.1亿元,年均增长33.92%,位居全省首位。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由0.55%提高到1.0%,增加0.45个百分点。
  ——2017年,我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48家,2020年达到374家,居全省第7位,占全省的比重由3.43%提高到4.37%。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有望达到500家。
  ——2018-2020年,我市财政科技拨款分别为5.012亿元、7.229亿元和7.231亿元,实现逐年递增的目标。
  ——2017年,我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31家,占全省比重5.24%,2020年达到189家,占全省比重提高到6%。
  ——2017-2020年,我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1.81件增至5.74件,增幅217.1%。
  梳理这些关键指标,不难发现,在创新基础上,阜阳不断增强着“兵力”;在创新产出上,阜阳持续迸发突破性成果;在创新生态上,阜阳更让创新之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解析创新“追赶跨越”密码:创新基础汇聚“精兵强将”
  强大的创新能力,需要扎实的研发基础条件,在这一方面,如今的阜阳正在集聚“雄兵”。
  研发平台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市科技局大力推动创新主体加快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各类研发平台提质增效升级。截至2020年底,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到35%;建成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研发平台700多家;昊源化工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正在推进建立“绿色材料与能源技术”联合中心;确定界首新型动力电池(组)与储能电池阜阳市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药物阜阳市技术创新中心为市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试点,为创建省级“一室一中心”打下基础。
  产学研合作是破解创新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阜阳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产学研合作。阜阳复旦创新科技园、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中心界首分中心、同济大学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阜阳创新中心、中科大先研院阜阳产业合作创新基地等一批校地合作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并投入运行;校企合作项目达到了392项,其中与长三角地区开展合作项目达258项,此外,2018年以来,阜阳还拿出1.55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阜阳师范大学与本地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
  为引导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三年来,阜阳累计兑现了研发准备金和科技创新券奖补资金2800多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9.28亿元,高企所得税减免4.22亿元。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比重由2017年的8.45%提高到21.9%;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61家,居全省第5位;198家企业进入安徽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库,居全省第2位。兑现市级知识产权项目奖补资金6074万元,召开质押融资推进会20场,办理专利、商标质押275笔,融资金额24.1亿元。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564件,是2017年的6.44倍,居全省第4位。
  随着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进入加速推进阶段,阜阳围绕科技资源共享、产业技术联合攻关、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人员交流与培训等方面与上海市松江区、徐汇区及苏州市战略合作日益密切,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获全国、全省创新创业大赛奖励20余项,其中2019年安徽翔胜科技有限公司获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成长组一等奖。此外,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于2019年投入运营,漕河泾阜阳分区建设有序推进。融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取得新进展,界首市成功加入“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

解析创新“追赶跨越”密码:创新成果逐步落地生根
  依托创新基础,阜阳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也在持续发力,推动各类科技成果在阜落地生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阜阳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在市县两级科技管理部门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专职负责辖区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实现了新跃升: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颍东区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颍泉分中心、江南大学(颍上)技术转移工作站等技术转移机构相继成立并投入运行,阜阳创新馆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和技术交易大市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阜阳科技成果竞相涌现,贝克制药研究设计的以酒石酸和薄荷醇为起始原料的不对称合成拉米夫定的工艺路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鸣新材料研制的泡沫铝被用于2022年冬奥会冰球馆、安徽省创新馆、山东济青高速等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了千亿市场。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获省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1项。2018-2020年,累计登记科技成果4078项。技术成果成交额快速增长,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和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由2017年的14.91亿元、1.8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2.17亿元、16.05亿元,增幅达182.8%和753.7%。
  科技成果实现效益的途径就是源头供给。围绕加快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近年来,阜阳在绿色食品、煤电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支柱产业和现代医药等先导产业领域,先后组织实施各类研发项目300余项,其中省级重大专项45项,市级重大专项60项;全市入库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211个,“阜阳市磁性功能材料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界首市新型化学纤维及功能纺织材料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界首高新区工程塑料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等一批省重大新兴产业项目获批立项。在增强科技成果自主供给能力的同时,阜阳还积极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成果,2018-2020年累计兑现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在阜转化奖补资金600多万元。

解析创新“追赶跨越”密码:创新环境释放发展动能
  除了科研基础和一个个突破性科技成果,条件优渥的创新环境,是一项关键因素。
  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近年来,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常态化开展科技创新调研活动、召开企业家科技界人士代表座谈会和科技创新专题工作会议,我市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研发投入以及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扶持奖补等政策文件40余个,年均兑现科技创新奖补资金1亿元,今年又修订出台了“科创十条”,以真金白银重奖科创“标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也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多措并举加速推进科技创新”等主题进行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协商。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上,阜阳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落地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7.7万人。
  “太和生物医药谷”获批我市首家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率先建成“一站式”就业创业人才服务超市、在高校科研院所聚集区设立“人才飞地”……高层次创新人才正在阜阳加速集聚,截至目前,我市在上海等地设立“人才飞地”4家,引进各类人才462人;建设省院士工作站4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0余名;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工作站26家;围绕产业需求,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东华大学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累计获得省专项扶持资金9100万元。此外,高技能人才队伍也在阜阳快速壮大,目前全市建设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3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0家,评选认定颍淮杰出工匠35人,企业首席技师60人。

聚焦未来:剑指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争先创优、赶超跨越
  眼下,阜阳走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第一步,未来还将持续拉高标杆、扬长补短,只争朝夕,埋头苦干,拿出争先创优、赶超跨越的新举措,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干出提质增效、晋级进位的好业绩,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首先就是全力以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双管齐下促进高新区量质齐升。尤其是要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和“13581”龙头培育工程,推动高新技术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并以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为支点,统筹现有各类财政科技投入,加大财税政策激励,建立研发导向的项目扶持机制,有效激发和带动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资金投入。
  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加快健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培育引进高水平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坚决打好产业关键技术攻坚战,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为打造“三地一区一城”提供科技支撑。
  到2025年,阜阳科技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实现新的赶超跨越,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
  
本报记者 王雪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