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产教融合编织“工匠摇篮”

—— 全市职业教育大会观摩侧记

本报记者 徐风光

  专门开设企业“定制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引进航天科工生产线,学生能直接参与企业配件生产;聚焦产学研合作,与本地企业联合开展176个项目,同200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
  10月19日,全市职业教育大会召开,观摩环节中,各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创新探索和先进做法,让与会同志眼前一亮、为之一振。大家纷纷表示,各职业院校紧扣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接通,努力擦亮地方性底色、走稳应用型之路、推进开放式办学,有效激发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正在为阜阳打造技工大市、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撑。
  位于颍东区的阜阳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中职教育、职业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院,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学校探索出了“企业劳动体验”模式:将“2.5+0.5”学制中的“0.5”分配到各学期,在企业用工时,结合专业特点,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劳动体验;与对应专业的当地企业共同建立机电、汽修等实训基地,专门开设“昊源班”等特色班,企业技术人员定期到校上课,学生定期到企业学习。“这种立足学校实际、密切与企业联系的做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可以解决企业用工之需,培养出的技能人才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值得推广。”观摩人员纷纷表示。
  在阜阳技师学院,航天科工二院生产线实时监控系统引起了观摩人员的浓厚兴趣。学院负责同志介绍,推进产教融合,学院引进了航天科工二院的一条生产线,学生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相关配件生产,探索出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四像”模式,收效显著。大家不禁为这种把企业引入校园、把产品带到车间、把师傅请进课堂的探索点赞。
  “引企入校”之外,职业院校坚持院长、校长找厂长,按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做法,更让大家看到了阜阳职教发展的充沛活力和打造技工大市的巨大潜力。
  根据市场需求,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酿酒、建筑、园艺等专业,同我市产业发展深度契合。积极适应我市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阜阳技师学院重点建设了汽车工程、商贸信息、医药健康等优势学科专业群,包括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15个高精尖专业,正为本地产业发展输送一批批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就应该积极适应发展形势,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市场设置专业、改革课程,发展什么产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市人社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同样是坚持需求导向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阜阳师范大学在擦亮地方性底色上下着更大气力。
  目前,阜阳师范大学与安徽贝克生物制药、中羊牧业、昊源化工、恒明悦农业科技等本地企业合作,联合开展了176个项目,并同2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着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在学校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抗艾滋病药物拉米夫定原料开发、白山羊新品系选育与应用及“白雪公主”草莓、薄壳山核桃培育等科技成果,无不让与会同志耳目一新。大家一致表示,“地方性”是地方院校的本质属性,地方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必须融入地方血液、植入地方元素、凸显地方特色,寻找自身发展与地方发展的融合点,在更好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水平中实现自我价值。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与会同志在为我市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创新而振奋的同时,也对加快解决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外流与本地企业缺少技工的矛盾、补齐校企合作依然不够紧密等发展短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参与观摩的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说,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脱离了企业就驶离了正确前进方向,企业脱离了职业教育就失去了获得人才的先机,必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各职业院校负责同志也表示,将立足产城融合、制造强市,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扬长补短,进一步抓好擦亮地方性底色、走稳应用型之路、推进开放式办学“三个关键”,着力培养更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阜阳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