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奎星楼

家乡的路

赵晨辉

  漫漫人生路,风雨几度秋。俯仰之间,再回首我已由稚趣童真的童年步入而立之年。在这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生旅途中,经历过泥泞路、砂礓路、柏油路,但有一条路最特别,那就是家门口的路。
  刚毕业时,单位离家约350公里,回家乘坐普通快速列车需要5个多小时,加上平时工作繁忙,每次乘车总感觉车太慢,思索着怎么还没到家。2019年12月1日,虽然还在值班,但却是内心激动的一天,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的商合杭高铁在一望无际的中原大地正式运营,像疾风一样飞驰,如闪电一样掠过。当再次来到高铁阜阳西站,场站外立面的“门”式构图令人眼前一亮;宽敞明亮的候车厅,人脸识别检票闸机、安检仪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即使每周仅休息一天,也可以千里家乡一日还。这条高铁在我心中着实伟大、倍感神奇。
  同时目睹家乡道路建设飞速发展的还有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上个月回家,下了高铁站,路过西湖大道,同样十分震撼:主路面为双向八车道,两侧辅道各两车道,加在一块为双向十二车道,西湖大道两侧还各有50米的绿化带;夏天道路中的月季花,在蓝天碧水的映射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路旁的柿子树也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
  从高铁西站返回我家的村落距离更近,而沿途已俨然成为一条靓丽而迷人的风景线,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2我的家乡坐落在颍淮大地一条大路西侧200m的偏静幽美的小村落。那里地势平坦,田地肥沃。而这条大路承载了我无数次的感动,伴随我二十余年的求学和成长经历。我见过最多的还是它砂礓路的面貌。五年级那年,我10岁,祖父刚从阜阳十二中高中部退休,在三塔一所民办学校继续从事英语教学,这所学校离家约10华里,我住在祖父学校分配的教师公寓。那时我还没有自行车,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放学,我便背上书包,先步行5华里的柏油路,再走5华里的砂礓路,喜出望外、边走边玩地渐渐靠近我的家乡。穿越乡野田间的小路会缩短一些距离,但我不敢走小路,因为害怕摸不到家。
  记得那年夏秋之交的一个星期一,前几天刚下完雨,清晨祖母为我们准备好早饭,并给我们带一些生活食物,我们就开始上路了。路面还有些积水,在这段离柏油路大约5里地的砂礓路上,我坐在祖父的自行车后座,双手紧抓车座,四周张望着,因为砂礓路是不平坦的,自行车也总是咯噔咯噔地响。在快接近王庄差路段的地方,爷爷的自行车从一处浅洼的积水面旁边路过时,我猛然看见一条花蛇盘曲在这处积水面,心中不禁一颤,反射了一身鸡皮疙瘩,紧张良久。王庄的这段路,路况是最差的,坑坑洼洼,滑黏凹凸,每逢雨天时,就有很多凹陷处的积水,伴着泥泞,十分浑浊,浅处可以隐约看到路面,积水深处可以把自行车的轮胎淹没。要是不小心滑倒了,雪泥鸿爪何足似?满身是泥万确真。
  3除了上学,剩下的路基本上是在泥巴地上度过的,家门口的泥巴路承载着孩童时期最美好的时光,这些泥巴路历经岁月沧桑也看尽人世的纷扰喧嚣。中小学阶段的早晨,爷爷不准我睡懒觉,放假时要求我带着作文书,先去野外跟随锻炼,然后给我布置晨读任务。乡野的清晨,无论任何时候都弥漫着一层薄雾,等待初阳的蒸融,踏在乡间碧草映阶的泥土地上,吐纳呼吸,清新舒适,伴着林间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在那葱葱郁郁的泥土地上锻炼,回想起来甚是享受。
  一年的正月十五,开学刚一周,放两天假,前几天刚下场雨,我和爷爷回家过元宵节,我们下了柏油路,天也快黑了,遇见一截泥泞粘稠的泥土路,鞋底沾着泥巴,又厚又重,自行车往上一走,车轮很快被黏泥卡得不能转动,只见爷爷蹲下身子,车杠卡放在肩膀上,一只手扶着车身,沿路边的脚印跋涉前行,大约有一里路,终于到家门口东边的砂礓路了;离家还有三四里,我就一路径直小跑。到家时,奶奶正在收拾柴禾,准备元宵节的晚餐。
  记得高中有个化学老师上课时说过,他小时的梦想就是要走出家乡的泥巴路。也许是感同身受,至今这句话我记忆尤深。
  岁月悠悠,乡路绵绵。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泥土路—砂石路—柏油路,家门口的路折射了家乡在新时代征程上的变化,见证的是时代不断进步和社会飞速发展,折射着国家的日益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