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文化

杜平:刻铜作品抒情怀

本报记者 潘金铭

  在铜板上描绘山水,重现红军长征场景,让人如临其境;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画像刻印在铜板上,庄严而慈祥,看后让人肃然起敬……一人一锤一钢刀,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对杜氏刻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杜平来说,却饱含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赤诚之心。

匠心独运刻画红军长征路
  在长1.6米、宽61厘米,总重量60多斤的白铜板上,刻画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场景。近日,记者在杜氏刻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杜平工作室里,见到这幅近期完成的题为《长征》的刻铜作品,画面生动传神,尽显鬼斧神工。
  早在两三年前,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杜平就在心里琢磨创作一幅红色题材作品。
  再三思量后,杜平决定创作红军长征行军过程中的故事,以红军北上抗日的一段场景为内容,刻画红军长征中坚定的毅力和走过的艰辛历程。“描写长征的原始材料虽然少,但最能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此意义非凡。”杜平告诉记者,“虽然这一题材创作难度大,但最能表达自己内心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之情。”就这样,在每天工作之余,杜平会花几个小时创作这幅作品。从选景、绘画到雕刻、打磨,他都亲力亲为。“纸上写字、画画,错一笔,还可以换一张纸,或者重新修改,但是铜板不行,错一点,一个完好的铜器就可能废了,所以不敢不认真琢磨。”杜平说。
  就这样,历时两三年,杜平终于完成这幅鸿篇巨作。作品上,忽明忽暗的高山、树林和山间小道体现了红军长征路上艰难的环境,100多位战士从山间盘旋着走过,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每座高山和树木的阴影交相辉映在白铜刻板上,深沉有力。“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幅作品,其实展示出非常深厚的功底。没有几十年的创作经历,根本无法完成。”杜平的学生杜仲伟说。

重大题材作品饱含崇高敬意
  从小件的铜盒、铜壶,到动辄数尺长的铜画……“杜氏刻铜”享誉全国后,杜平并不满足于已经完成的这些作品,而是将目光瞄向创作重大题材作品。“要用自己的才艺记录祖国最伟大的人物,既有时代意义,又具现实意义。”杜平说。
  近年来,杜平以毛泽东等伟大领袖、钟南山等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为原型,陆续创作了系列刻铜作品,好评如潮。
  2021年初,杜平计划雕刻袁隆平肖像,遗憾的是没能在袁隆平先生去世前完成这幅作品。听闻老先生去世的噩耗后,他连夜创作,在袁隆平先生去世后的第二天完成了这幅作品。
  穿一身西服,系上领带,明暗交错间,袁隆平先生的音容笑貌跃然于铜板上。铜像上,袁隆平面带微笑,目视前方,慈祥的面容里透露出庄严,看后让人肃然起敬。
  “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完成了这幅作品,小心谨慎,生怕出一丁点错。”杜平说,他计划把袁隆平铜像作品捐献给袁隆平先生的家乡或者亲人,表达自己对袁老的敬爱和追思。
  “接下来,我会创作更多这类题材的作品,不断丰富刻铜文化内容,以此表达对这个时代伟大人物的敬重之情。”杜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