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农村

来往坐高铁 回家收小麦

——临泉县杨桥镇夏收见闻


杨桥镇前老庄村民牛南洋(右)查看新麦成色。通讯员 刘子奎 摄


  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刘子奎

  6月1日起,临泉县杨桥镇7.68万亩小麦开镰收割。当地在外务工的不少农民乘坐高铁回乡收麦,收获后立即卖给当地粮食经纪人,加上大规模机收作业,大大提高了夏收效率。

  坐高铁回家收麦
  眼看着联合收割机就要开到地头,孟兆军赶忙把三轮车开过去。随着放粮筒开启,金黄色麦粒倾泻而出,转瞬间装满了车斗。
  车斗里,小麦高低不平,孟兆军的哥哥孟采和拿起木锨,上前匀了匀,招招手,示意孟兆军把小麦拉回家。
  孟兆军兄弟俩一个五十多岁,一个年过七旬,是杨桥镇朱腰庄村村民。孟兆军常年在杭州工作,以前到了农忙时节,都由媳妇一个人在家张罗着收麦。由于今年家里添了个小孙子,儿子儿媳妇在外务工没回来,他只得赶回来帮忙。哥哥家的孩子也都在外地工作,没能赶回来,老哥俩相互帮扶着干农活。
  “杭州工地活多,不好请假,我在家也待不了几天。临泉高铁站就设在杨桥镇,我来回都坐高铁,方便得很,单程4个多小时,能节省不少时间。”孟兆军说。
  6月2日上午,一台来自湖北的收割机开到地头。不一会儿,孟兆军兄弟俩的小麦就收完了。等相邻几家收好后,镇村调来了新型高效复合打捆机,这种机器作业速度快、秸秆离田效果好。孟兆军很快就能趁墒播种玉米。忙完这几天,他还要坐高铁回杭州工作。

  收了就卖掉省事又方便
  “老弟,你把这车小麦拉到韩庄徐洪学的收麦点卖了,赶紧回来拉下一趟,地里还没割完呢。”
  “多少钱一斤,可用跟徐洪学讲一声。”
  “不用了,你磅完重量记个数,回头我去跟他结账。”
  这是6月2日上午,村民牛德功和兄弟的一段对话。
  距牛德功收麦地块300多米,就是徐洪学的粮食收购点。牛德功的三轮车来到粮食收购点,徐洪学熟练地拿起一杆测量仪,选择三个点,分别插到麦堆里,语音播报含水分均为13%。过磅称重、自卸,仅3分钟时间,就完成了一笔小麦出售。
  “现在,我按照每斤1.15元的价格收购小麦。”做粮食收储生意的徐洪学说,“含水分要在14%以内,符合正常入库存放标准。检测水分超过14%的小麦,按比例扣除水分后,还是按每斤1.15元的价格收,童叟无欺。”
  “割完小麦就拉去卖,也省去来回装卸、晾晒了,省劲得很。”说话间,前来出售小麦的牛小庄村民陈传本说。
  据了解,近年来,杨桥镇收完小麦就出售的村民逐年增多。仅开镰2天,徐洪学就收购了30万多斤新麦。

  喷防赤霉病普遍获增产
  “俺家5亩麦,春上赤霉病喷防,镇里集中打了一遍,我自己又打了两遍,一共打了三遍药,每亩增产200斤。”手捧刚收获的小麦,刘竹园村种粮能手王安全说,“你看,俺家小麦颗粒饱满,籽粒金灿灿的,亩产千把斤没问题。”
  “俺家一亩半地小麦,今天割了就拉去卖,一块一毛五一斤,卖了1995元,每亩产量1150斤。”提及小麦单产,韩庄村民韩子新高兴地说,“要不是政府统一给喷了防赤霉病的药,小麦产量也没恁么高。”
  “全镇7万多亩小麦,今年政府通过集中招标采购方式,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用无人机统一进行赤霉病喷防,又动员群众自己喷防一二遍,有效控制了小麦赤霉病发生。”6月3日上午,杨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吕颖华在麦收现场说,“由于赤霉病喷防及时,全镇小麦亩均增产50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