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专版

泥土里走出来的农民作家


上接13版

  尽职尽责的全国人大代表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潘永德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这个时候,他的创作转入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随笔写作,其中,《水淹泗州》、《飞去的仙鹤》等一批作品,分别被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收入集子出版发行。后来,《飞去的仙鹤》又收入到由中国民间文
  艺出版社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民间文学卷》。由于潘永德是农民作家,拥有一定的读者群,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1980年7月,他当选为阜阳县人大代表;1983年,当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
  1985年,潘永德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7月,潘永德被批准转为文化干部,这一年,他已经55岁。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也有了人民代表的责任感。潘永德除了开会去北京、省城和县里,一般情况下,都是居住在他的庭院里。那个时候,拜访和探望他的人很多,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接待来人和听取基层人民群众的意见上。潘永德搜集的这些意见,后来都成为他参加人大会议时提出大会议案的来源。可以说,潘永德是一位称职的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农民作家和全国人大代表,潘永德既要写出好的作品,又要向全国人大提一些事关国家建设的建议和议案。潘永德向全国人大提出过关爱老人和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的多条议案。在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潘永德提出的议案最多,质量最高,是大会总结报告里提出表扬的第一个人大代表。
  潘永德当人大代表期间,都有“两会”记者跟团采访报道,潘永德成为《农民日报》一位刘姓记者的采访对象,报纸还特意为他开辟一个“代表随笔专栏”,刊登潘永德在京开会期间的随笔文章。
  1992年前后,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大兴土木建楼堂馆所,占用大量可耕地,不仅增加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也给国家财产造成浪费,如此现象,让曾经的全国人大代表潘永德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于是,他上书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呼吁一定要坚决刹住这种大兴土木建楼堂馆所的风气。9月22日,国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年司长专程从北京来到阜阳看望潘永德。在潘永德家里,年司长对他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看到了您的信,十分高兴,他说,您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里话,邓小平想听又听不到的话,他要求全国在建设问题上都要按您的建议走勤俭节约的路子。要求我到阜阳不见您不算完成任务,不见您不能回北京。您做了一件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好事。今后要继续参政议政,多提好的建议。年司长还带来了国务院颁发给潘永德的“谏言奖”证书。
  潘永德利用自己的影响,在当地乡
  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办了一份油印小报《文化文摘》,除了送县文化局和文化馆
  之外,还发给乡干部和村干部人手一份。那个时期,潘永德是农村文学爱好者的偶像,许多文学青年慕名而来,向他学习写作的人众多。为了给这些青年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潘永德在当时的阜阳县闻集区滑集乡政府会议室成立起“滑集农民文学艺术学会”,定期为文学青年举办讲座。学会还编印一份《柳笛》小报,对开四版,专门发学会成员的文艺作品,当时的《阜阳报》平原副刊还为这个学会出了一期文学专版。知名女作家、《清明》杂志副主编苗秀侠,界首市乡土作家文里和已故阜阳作家高境等,都曾是这个学会的会员,也都在《柳笛》上发过文学作品。受潘永德的影响,好多青年文学爱好者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取得很好成绩。
  安徽《文化周报》记者张家华采访潘永德,曾写下《煤油灯下30载》的通讯,分别发表在《文化周报》和《安徽日报》上。张家华后来也加入了学会,协助潘永德办会,“滑集农民文学艺术学会”升格为“农民文学艺术学会”,《柳笛》也变更为《农民文艺》。当时的阜阳县县长宋金品被聘为学会顾问,行署离退休副专员李银锁、臧秀生被聘为学会顾问,被聘为学会顾问的还有老宣传部长钟音,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姚登恒以及行署文化局副局长熊克岐等,《农民文艺》也成为当时文学社团中颇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时任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陈登科对潘永德的生活和创作一直都很关心,对他说:“老潘,你的人生经历很丰富,从一个农民作家到全国人大代表,见证了时代发展与进步,你就写你自己,写成一个自传体小说,这就很好。”这个时候的潘永德已年近70,又患上了胃癌,做了胃切除手术。回家休养期间,潘永德明知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写作更勤奋了,他每天写一篇500字的随笔,除此之外,以每天4000字的写作速度,创作一部暂定名为《我还是我》的自传体长篇小说。2000年,潘永德胃癌复发,不幸去世。
  2014年12月,阜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为潘永德出版了一本《柳笛:潘永德文学作品集》,作为对已故农民作家潘永德永远的纪念。
  作者:李芳,省作协会员,省评协会员,小说等作品在《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安徽文学》等军内外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