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专版

泥土里走出来的农民作家

上接12版

  柳笛吹向春天
  作为乡土文学作家,潘永德运用那支对农村、农民饱蘸深情的笔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表现了他们的善良、勤劳与智慧;同时,也表现了农民中一些人的自私、狡黠与落后。这是安徽作家徐瑛同志在2014年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的潘永德文学作品集《柳笛》序中写的一段话,基本上可以概括潘永德文学作品的特色。
  自从他的处女作《一只蚂蚁》在《阜阳报》发表后,潘永德的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体裁也多了起来,不光是小说创作,他还写出一定数量的诗歌、大鼓词、相声以及小戏曲等文学作品。1956年之后,潘永德的作品以其清新自然、朴实生动和人物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特点,接二连三在《安徽日报》《阜阳报》等报刊上发表。
  1961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大地)》文学副刊发表了潘永德的短篇小说《柳笛》,这篇小说虽然不足3000字,但语言朴实,人物形象鲜明,叙事完整,又带有时代特色。这是一篇歌颂农村集体化中农民热爱集体、以生产队为家的高尚思想品格的作品。《柳笛》发表后,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称赞这是一篇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好作品,读者来信雪片一样寄到《人民日报》社。有的读者要求把信件转给作者本人。编辑部既把读者的信件转给潘永德,也给他带来了一封鼓励信件,要他多写像《柳笛》一样的小说作品。1963年1月7日,潘永
  德的又一篇小说《礼物》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又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两篇小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作为一位农村青年作者,是一种了不起的现象,安徽文艺界高度重视,针对潘永德的两篇小说,《安徽文学》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专门组织召开座谈会,探讨潘永德小说作品特色。作家刘天明在潘永德作品座谈会
  后写了一篇新闻消息:我省农民作家潘永德同志,自1954年以来,已创作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三部中篇小说和近二百个短篇小说,约七十万字。其中有六十多个短篇小说已在《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徽文学》和《阜阳报》等报刊上发表,受到很多读者的好评。座谈会之后的那些年里,潘永德以《柳笛》为代表的一大批小说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闲事家》《接媳妇》《买牲口的故事》《有心人》《月夜》等,集中体现了潘永德小说创作的基本构架和艺术特色。
  1958年5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这是一本只有3万字的小册子,但它却是阜阳地区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潘永德也是阜阳地区第一个加入省作协的。后来出版的小说集《石头奶奶》,也把《柳笛》收入了进去。潘永德的这篇《柳笛》作品,无论是对省作协还是阜阳文学界来说,都是一篇标志性的小说作品,被一次次收入文学作品集。潘永德成为广大读者关注的农民作家,一些报刊纷纷向他约稿。潘永德的小说《买牲口的故事》寄给《人民日报》后,编辑退回让他修改后编发采用,潘永德按照编辑要求进行了修改。这时,恰巧《安徽文学》到阜阳组稿,这篇小说最终发表在《安徽文学》期刊。继《闲事家》短篇小说集出版之后,潘永德的大鼓词《稻改老师》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发行。当时的阜阳县文联一本公开发行的《火箭》杂志,期期都有潘永德的文学作品,不是小说就是诗歌,或者是歌舞剧以及相声等。《安徽日报》和《安徽文化报》几乎月月都有潘永德的作品发表。
  潘永德家在农村,生活上有些困难。为了让潘永德安心创作,阜阳县文联和阜阳地区文联都十分关心他,潘永德每次到文联开会或者是进城办事,只要到文联来,都给他报销往来车费,如果因事不能回去,文联的同志给他安排吃住。潘永德在文章里写道:我这个农民作家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文联的领导关心我,作协的同志帮助我,才使我有了今天的成绩。我这一辈子,都要写歌颂共产党,讴歌社会主义的文学作品。
  下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