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会客厅

赵丰超:

思想往深里扎生活往俗处过


  简介:赵丰超,1987年生,公安特警。2017年开始进行小说创作。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九届高研班学员,安徽文学艺术院第六届签约作家。长篇小说有《下一站拉萨》《滚滚淮河》等,其中《滚滚淮河》入选第三届安徽省长篇小说精品工程,获省政府社科文学奖。

  创作路上结识很多良师益友
  记者:在您的小说中,经常能看到家乡阜阳的风土人情,在您看来,这片土地对您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什么滋养?
  赵丰超:我觉得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表达,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对人这一复杂生命体的理解,也表达了情绪和感情。我开始文学创作,即是这种表达欲望的呈现。2017年之前,我主要写一些发在报刊上的小文章,真正开始纯文学创作,是从2017年写《滚滚淮河》时才开始的,那个时候主要想表达自己对家乡的一种认识。
  我老家在阜南县王家坝镇,一个跟水有很大渊源的地方。所以我写小说也常常会提到淮河。一个人写作,往往是在向故乡和童年回溯。我觉得,我们跟故乡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依附的关系,它给了我们一个精神气质上的底色。正如我的家乡,隐忍、包容,也有沉郁和斑斓,是一个很好的文学意义上的精神原乡。
  
记者:您的作品中充满了深刻的人性洞察,您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赵丰超:我家中并没有人从事文学创作,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且去世很早。可能正因如此,我养成了一种较为敏感的性格。如果说文学创作跟性格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一定在敏感两个字上。敏感的人更容易触摸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人物内心的复杂性,或一件事中溢出事件本身的那一部分。正如小说有一定的寓言性,看似在说这件事,其实它的意义可能恰恰在事件之外——溢出的那一部分。
  记者:在创作之路上,您有没有受一些人的影响?
  赵丰超:刚开始写作时,确实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既没有人关注,也没有进入文学的圈子。后来写得多了一点,就遇到一些文学圈的人,比如市文联的丁友星老师,省文联的许春樵老师,还有教过我不少东西的著名作家旧海棠女士,以及我现在的导师徐则臣先生,都给我很大的帮助。文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真正走进去。正是这些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让我渐渐懂得文学是什么。

  工作和创作并不矛盾
  记者:您是怎样在青年文艺工作者和公安特警两种角色中切换的?怎样平衡工作和创作?
  赵丰超:我是一名公安特警,时间上紧张一些,所以我写的很少。但我用的功夫可不少,每写一篇小说,基本上都会改很多遍,甚至重写好几遍。我写东西一般都在晚上或者周末。平时上班,如果想到什么我会记一下,等到周末再写。
  我说过一句话——“思想要往深里扎,生活要往俗处过”。工作和创作并不矛盾,或许正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小说得贴着生活,才能写得好。正如契诃夫说的,一顿饭也有写头,或许吃着吃着他们的幸福就形成了,也可能吃着吃着,他们的生活就毁掉了。
  记者:最近在进行什么文学创作?
  赵丰超:最近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在这里遇到很多良师益友,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文学的认识,也学到很多技术上的东西。期间,我在修改两篇短篇小说。我自己能感觉到,这两篇小说,与我之前的写作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