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奎星楼

稻田的守望者

洛水

  5月22日13时07分,没再反转,袁老还是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522是个好日子。重要的话说三遍——我爱你,520说一遍,521又说一遍,522再说一遍。这也是袁老最后的表白吧?这个“90后”,又“皮”一次,上午十点多,牵动一下国人的心,让人们有了心理准备,下午一点多,就真走了。在“央视新闻”推文后,有人留言说:“我们的神农回到天上了,他等我们安心吃完了午饭,才离开。”
  泪目。袁老!这个522,这句我爱你,把我给弄湿了,眉眼里都能养稻了。
  整个下午,我都在各大网站和平台奔走,希望有人辟谣,盼望出现转机,但没有。百度百科上,袁老的生卒栏都填满了。百度搜索主页,换成了袁老的黑白照……当然,我也不是一无所获。整个下午,我都循着稻米般的汉字,走近袁老,和他进行身心对话和交流。
  本以为,课本上的袁老,该是个天人,没曾想,也生活在人世间。他读农业大学,我也是;他毕业后教书,我也是……我们有着近似的故事开头,然后呢?我禁不住惭愧起来。
  同样的年龄,当我还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想着怎样赚钱,提高生活质量,袁老正忍着饥饿,守在田间地头,想着怎样提高稻的产量,解决国人的口粮;当我刷着抖音,埋怨生活无聊,袁老正拿着放大镜,对万千株稻穗探索;当我浑浑噩噩,无法给生命的意义定位,袁老正揣着种子,用体温催芽……我和袁老之间,隔的不是年代的代沟,而是精神的天堑。
  我染上时代的流行病,浮躁,浮华,静不下心,扎不下根,也活得头重脚轻根底浅。还好,我还年轻,还有时间向他学习,做一个“禾下乘凉梦”,做一个“稻田的守望者”。
  袁老说:“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90多岁的老人了,还跑在世界的最前面。跑得太快,就长出天使的翅膀。
  袁老走了,没有留下遗言。不!那些杂交水稻都是你的遗言,颗粒饱满,字字珠玑。
  袁老,您放心走吧!您尚未来得及问护士的天气情况,我来告诉您:今天,晴,20℃-30℃,适于杂交水稻抽穗扬花、灌浆。双季亩产3000斤的目标,很快就不用再目测了。
  “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您带着梦的“种子”走了,也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我们。您的梦,我们接着替您做,
  不愧华夏儿女,不负时代担当。
  晚上,四年级的女儿也不挑食了,扒得干干净净。她在日记里写道:“袁爷爷,我没有浪费食物,我的晚饭吃得很干净,米饭很好吃……”窗外,星河浩瀚,有一颗,有着袁老的名姓和璀璨。那颗星,也就花生或谷米大,光泽却覆盖了全世界,哺育了人类亘古的梦。
  夜色温柔。袁老,您陪着我们过了520,也过了521,522是您最后的温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