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奎星楼

移动的家

黄廷付

  人人都想有个安稳的家。我们移动的家第一站在县城的纺织厂里。也是我和妻打工生涯的第一站,我们分到了一间单人宿舍,那时候我和妻刚结婚没多久。
  高兴之余,我们把老家的电视机和大立柜都拉来了,那间房子很快就被塞得满满当当的,看上去很温馨,也很有家的感觉。尤其是女儿出生以后,我们的那个小家就更有生气了。然而好景不长,在女儿还不会走路的时候,那个纺织厂就倒闭了,我们不得不另谋出路。
  离开县城的纺织厂,我背着行李,和厂里的工友一起去了吴江市盛泽镇,在红洲村的一个大杂院里落了脚。这是我们移动的家第二站。大约半个月后,妻就带着女儿来到我租的那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小屋真的很小,只能摆下一张床、一张桌子,还有一个煤气灶,衣服都没地方堆。后来,我看房东那边有装修房子的废料,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柜子的框架,用几块次品布,把柜子框架一裹,这样就解决了放衣服的问题。我还顺带钉了几个小凳子,凳子的样子虽不好看,却很耐用,一直到五年后,我们离开那个大杂院,它们都完好无损呢。这间小屋简陋不堪,冬天特别冷,夏天又很热,却也没挡住我们幸福的脚步,一家人住在里面,也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后来我们离开大杂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要读书了,另一方面是以前县城纺织厂有个兄弟在浙江嘉兴的纺织厂做了厂长,他几次邀请我去他那边工作,当然,他还承诺帮我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这诱惑是相当大啊!本来我并不想去他那里上班,一下子从兄弟变成上下级的关系,不习惯不说,也不知道以后和他该怎么相处才算合适。可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呀!为了孩子能进入理想的学校,我别无选择。
  来到嘉兴后,为了孩子读书方便,我们干脆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民房里。这是我们移动的家第三站。这次租的房子虽比以前的大了,大约20平方米,可孩子大了,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儿一女,小屋比以前显得更拥挤。女儿比儿子大两岁,两个孩子都上幼儿园。一个房间里铺了三张床,拥挤的情况可想而知。而且还没有厨房,为了安全起见,我从马路边烧开水的老板家里买了三块旧门板,那门板是他烧火用的,只收我30块钱。我把两块门板并排连在一起,当作一面墙,钉在出租房北面的围墙上,我那当厂长的兄弟又帮我从厂里带了一块铁皮,盖在上面,接着我再把另外一块门板装上当门,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简易的厨房。你还别说,这个厨房一直用到房东家拆迁,都没有坏,就连夏天的几次台风都没能吹倒它呢!只是下雨天不太方便,外面下大雨,小厨房里下小雨,妻每次在雨天烧饭的时候,都不得不撑起一把伞。但她仍然乐呵呵的,而且孩子们也都十分乖巧懂事,家里始终萦绕着温暖的气氛。这第三站我们一直住到了女儿初中毕业。
  孩子回老家上高中之后,我和妻就搬到了乡下,租住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大院子里。这是我们移动的家第四站。乡下的房子不但敞亮,空气还很好,最主要的是房租也便宜很多。
  妻笑着说:“这次是咱租的房子里最中意的一次,这回咱得住到退休。下次再搬家就是搬回老家喽。”
  “是啊,这些年总是东奔西走的,吃住都是凑合着,老婆,你跟着我真是受苦了!”
  “老公,快别这么说,你是一家之主,你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就算你搭个茅庵子,我也不嫌弃。再说你也没亏待我呀。无论在哪,只要咱全家都在一起,就是幸福快乐的。只是现在孩子不在身边了,唉——”妻笑着笑着,突然沉默了。
  我转身望向窗外,突然很想念北方的老家,想我的老母亲,想我的孩子们。凝视着北方的星空,我久久沉默着,是的,那里才是我们移动的家最后一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