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农村

种粮食永远不过时

—— 一位家庭农场主的三十年种粮感悟

  本报记者 任秉文

  一场春雨

  一场春雨过后,颍东区正午镇麦田里挂满了水珠,绿油油的,长势喜人,孕育着丰收希望。“这场雨下得好,改善了麦田墒情。”正午镇锦天家庭农场负责人马刚笑着说。
  驱车行驶在乡间道路上,空气中夹杂着泥土芬芳,看着蓝天白云和绿油油的麦田,马刚心情舒畅。“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他对今年午季丰收充满了期待。
  “过两天就要追肥了。”马刚说。小麦返青期正是追肥好时机。种了大半辈子农田的马刚,从不相信科学种田到坚信科学,走过了一段“曲线增收”路。在接连遭遇挫折后,马刚开始笃信科学,依靠科学种田,实现了增收致富,阔步走上小康路。
  捕捉机会
  正午镇位于颍东区中部。过去,曾因交通不便等原因,经济发展一度相对落后。当地人的主要收入大多依靠外出打工。1988年,高中毕业后,马刚进入阜阳市食品加工厂工作,开始了在城市务工的生活。
  然而,好运不长。1991年,工厂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包括马刚在内的众多工人不得不自谋职业。从农村走出去的马刚,又回到了农村。
  “加上父亲、弟弟和我自己的地,一共有10亩,回来后都是我一个人种。”农活并不轻松,但身为家里的顶梁柱,马刚咬着牙扛了下来。因为家庭人口多、负担重,马刚拼命工作,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当时,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干,多挣钱,过上好日子。”马刚说。
  头脑灵活的马刚,从不缺少点子。回到农村不久,他借钱买了一辆“奔牛牌”拖拉机。“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老百姓还普遍使用耕牛犁地、压场。”马刚说,他是全村第一个买拖拉机的人,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辛苦。
  “更重要的是,我能利用拖拉机帮别人犁地、压场,仅此一项,每年就增收3000多元。”马刚说。
  尝到农机带来的好处后,2003年,马刚又借钱买了一台收割机。“霍邱的小麦5月25日成熟,颍东的小麦6月1日成熟,淮北的小麦6月4日成熟,潍坊的小麦6月10日成熟……”买过收割机后,马刚处处留意各地小麦成熟时间,驾驶着收割机,开始了自己的跨区作业路。
  “当时,一趟跑下来,大概20多天,能挣3万多元。”马刚说,在当时,对普通农户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流转土地
  依靠收割机跨区作业以及农闲时贩卖杨树的生意,马刚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2015年,马刚开始琢磨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粮食。
  “自己的地都种不好,还承包别人的”“那么多地荒了,都没人种,说明种地不挣钱”……
  听说他要流转土地种粮食,亲戚朋友开始劝他。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千万别赔进去了。
  但马刚相信自己的判断:“中央一号文件,年年提‘三农’,我相信党、相信政府。”种粮食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人努力,种粮食一样挣钱。
  当年,马刚在老家正午居委会承包了16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干别的不会,种田太熟悉了。”马刚说,由于风调雨顺行情好,当年种植当年就盈利了。“产量高、卖价高,一共挣了8万多元。”
  挣钱了。2016年,马刚把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300多亩,但是在2016年至2018年,接连三年遭遇滑铁卢。“差不多把前些年挣的钱全赔进去了。”马刚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天气不好,另一方面则是自己技术掌握不够。
  “流转面积多了,种地的方式更要讲究,但我还是按照自己种10亩地的方式种植,所以出了大问题。”马刚说,农技专家多次到他流转的田地查看,提醒他要“一喷三防”“实时追肥”等,但是,马刚当时把这些当成了耳旁风。
  “当时,根本不信。总觉得自己种了大半辈子地,依靠经验就知道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追肥,不用听专家的。”马刚后悔地说,这一偏执的想法,让他在2016年至2018年接连遭遇挫折。“小麦赤霉病、玉米锈病,不仅让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且造成粮食品质差,出售价格低。”
  相信技术
  “信一次试试。”2019年,马刚在参加新型农民培训后,听从农技专家意见,适时追肥,认真做好“一喷三防”——一系列技术落地后,当年便喜获丰收。“2019年,刨除各项成本,我种粮食挣了20多万元。”
  2020年,马刚更加坚信科学种田的道理了。“从种地到田管再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请教专家的意见。”马刚说。风调雨顺,加上科学管理,2020年,他种粮收入再次突破20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致富带头人。
  看着马刚种粮致富,不少乡亲想跟他学习。马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乡亲们,让周边不少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路。如今,正午镇7.2万亩耕地,已经流转6万余亩,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流转土地、规模种粮致富路。
  看着眼前一块块绿油油的麦田,马刚感慨道,“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马刚说,他对总书记的这句话记得特别清楚,更加坚定了他种粮的决心和信心!
  新的一年已经开启,颍淮大地一片生机。“粮食,我要继续种下去。”马刚说。不仅要种,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