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数字城市建设为智慧政务赋能

“零跑腿”“秒办事”渐成常态


  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龚政

  申办审批不再线下交材料,热门事项动动鼠标,甚至掏出手机就能“自己办”……这些曾经只是想象中的应用场景,如今,在阜阳越来越普遍。
  这些正是“数字阜阳”建设的成果。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数字阜阳”建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着力推进包括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在内的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群众和企业办事越来越方便,“零跑腿”“秒办事”渐成常态。
  “云”“网”“数”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智慧政务服务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市政务云平台已累计迁入39个部门184个业务系统,并建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电子政务外网,全市政务外网总接入单位达2238家,乡镇(街道)、村(居)电子政务外网接入率达100%。
  依托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我市构建了人口、企业等城市数据画像体系,建立了全市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空间地理库4个专题库,目前已汇聚8个县市区和市直53家单位1225类18.5亿条数据,为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困难职工信息核查等35类政务事项提供数据调用服务3173万次,日均接口调用服务8万余次。
  在不断夯实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我市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在“皖事通办”平台,我市已累计发布政务服务事项17.6万个,网上累计办件4490.81万件,办结率98.28%。通过“皖事通”APP,“公积金个人业务”“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社保医保”“不动产查询”等高频服务事项,均可实现移动端自助办理。截至目前,我市在“皖事通”APP注册总量达582.8万人,累计访问量超1.7亿次。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安康码”民生工程,“扫码办事”“扫码看病”“扫码购药”“扫码考勤”等场景的广泛应用,为居民生活、出行、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截至目前,全市超过780万人申领了“安康码”,累计扫码核验超过5000余万次。
  找证照、交材料,是群众和企业办事时经常遇到的“头疼事”。聚焦解决这一“痛点”,我市不断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云签和电子材料库建设和应用,目前已累计归集电子证照种类270类,制作电子证照2311万个、电子印章8059个,归集电子材料195万个。我市还在上海徐汇、松江政务服务自助终端上线了11类高频办理事项,率先实现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异地自助终端跨省调用。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快推进包括智慧政务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在内的‘数字阜阳’建设,推动数字化和智慧服务向更多领域和更高水平延伸,解决更多城市管理中的‘难点’和‘痛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