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民生

人勤春早开门红




  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闫翊 李伟/文 本报记者 杨静文 庞诚/摄

  编者按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预示新的希望。阳春三月,大地回暖,在这个万物勃发的好时节,颍淮大地各行业的从业者,都全身心投入工作,用辛勤的付出,为新的一年起好步,努力打拼未来幸福美好生活。

  春耕春种好时节

  3月初,天气还有些寒冷,可位于颍州区袁集镇的兰源生态农庄种植基地里,梨树、桃树已经长出了花骨朵,片片新绿正在蔓延。30多名果农带着剪刀等工具,一早就来到田间,修剪果树,进行春季田管。“嫁接枝条不能选太低的枝条,枝条不能留太多……”农庄负责人肖文兰一边跟工人仔细嘱咐修剪注意事项,一边亲力亲为干起了农活。
  今年52岁的肖文兰原是阜阳市六纺的一名工人,2015年下岗后,肖文兰不等不靠,毅然来到颍州区袁集镇郭王村,流转了110亩土地,和村民一起成立了兰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果树种植。为了学习技术,肖文兰走南闯北,不辞辛苦,去过无锡、山东、河南等不少地方拜师,如今的兰源生态农庄,已经从有机水果和蔬菜种植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向体验农业和观光农业过渡。
  “我们目前有阳光智能温室、鱼塘、游泳池等果林游览体验配套设施,今年还将尝试开办农家乐餐饮项目。”谈到今年的发展计划,肖文兰打开了话匣子,“这两年,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对采摘的黄梨进行深加工,自制梨膏、梨片等休闲食品,今年还会上马一条机器生产线,不仅加工农场自产的水果,还会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水果深加工。”
  除了果树种植,兰源生态农庄还在去年推出了“兰源一分田”项目,记者采访时,工人们正在田地里忙着种植当季蔬菜。“我们的项目就是:市民‘认购’兰源20平方米的田地,就间接为已脱贫户捐赠100元,我们也会认真为大家种植管理好田地,按时供应当季蔬菜。这个项目得到不少市民的支持,目前已有70多人参与‘认购’。”肖文兰说,这个月底,农庄还将举办梨花节,相信随着农庄的发展,这里会成为市民体验休闲农业的好去处。

  异乡打拼新生活

  3月1日一大早,在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虎啸村一间小小的平房里,袁英为自己和丈夫张治云做了简单的早饭:稀饭、馒头、家乡带来的馓子炒的萝卜条。吃完饭,张治云骑上电动车,前往离租房不远的纸箱厂工作;袁英简单收拾了家里后,步行前往自己工作的化妆品生产厂家。
  袁英夫妇老家在颍州区王店镇连新村东张庄,大年初九就乘坐阜阳宁波联合开通的“送您上岗”免费高铁专列,从阜阳奔赴打工地。如今,他们夫妇二人已经在宁波务工10余年。
  “东张庄差不多是王店镇最偏远的村子,交通不便、地势低洼,早年间很容易内涝。那时候,想要生活好一点,就只能外出打工。”袁英坦诚地说,“我们两口子文化程度不高,可都是闲不住的人。尤其是治云,这些年在工地扎过钢筋,在工厂搬过箱子、开过机器。虽然大部分时候干的都是体力活,可因为肯吃苦,生活过得还不错。
  刚到宁波时,袁英和老公租住在每月100元的小屋里,环境很差,雨天还会漏雨,屋里什么都摆不下。如今,他们租的房子虽然也不算大,可干净整洁,厨房、卫生间都有,还置办了家具家电,2014年,两人还在老家盖起了楼房。
  “最艰难的时候都过去了,现在,女儿在武汉上大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儿子在家乡上高二,平时住校,也不用我们操心。我们就想好好的再奋斗几年,多攒些钱。”袁英告诉记者,她现在的工作就是在车间做化妆品包装,活不算重,一个月可以拿上三四千元,丈夫在厂里开机器运箱子,一个月可以挣6000多元,可他们心里却一直想着能回乡工作。
  “这几年回老家,明显感觉村里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村里已经脱了贫,路也通了,到处都是楼房,还修了小广场。坐免费专列回老家的时候,我看了发下来的宣传册,发现家乡有不少企业待遇还真不错。”袁英说,她和老公都是踏实勤快的人,相信回乡也能挣到钱。对于未来的生活,袁英一家已经开始了新的规划。

  商店经营生意火

  开年后,我市各处商户早早开始了新一年的经营。3月2日,在位于阜城宝龙美食街的雨天夏天食堂新语的餐饮店里,记者看到,服务员在店里穿梭忙碌,点单、上菜、打扫卫生……尽管店面不算大,生意却很红火。
  “这家餐饮店能经营到现在真的不容易。”餐饮店负责人叫王古月,今年33岁,原本从事媒体行业,2016年开始转行做餐饮。刚开始,王古月在安居工程小区附近开了一家主营米线的小吃店,因为勤奋热情,小店的生意蒸蒸日上。在累积了餐饮行业的经验后,因为房租到期等原因,2019年6月,王古月在宝龙美食街开起了新店。
  “新店开张后,起初也是经营米线,可因为当时宝龙小区入住率还不高,附近的人流量不大,很难支撑米线这种快餐式餐饮的经营,我就调整了经营思路,转作阜阳本地土菜。可谁知经营方向刚调整不久,就赶上了疫情防控。”王古月说,当时,店里不但没盈利,还赔了近10万元,他曾经灰心丧气过,可是店员们的支持,让他支撑了过来。
  “那时候,店员们都鼓励我说,他们只要能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店坚持下去,而我们真的坚持了下来。”王古月说,如今店铺恢复了正常经营,营业额也在逐步回升,下一步,他还考虑把分店开起来——相信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企业开工生产忙

  3月2日,在颍州区袁集镇后洼村,阜阳市塞纳皇宫家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刚加工完成的沙发、软床装了满满两车,即将运往河南,从大年初八就开工赶制的这批订单,如今已经完成了大半。
  企业负责人王强年轻时一直在外打工,2010年回到家乡创业,2011年创办了自己的家具生产企业。“刚开始只是个家具生产小作坊,可在家乡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我们逐渐步入正轨,生产家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2017年,我们注册成立了现在的公司,目前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王强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家具主要销往河南、山东和安徽省内。目前企业有50多名工人,因为企业效益不错,技术工人每月工资在8000元左右,普工也在5000元左右。
  “家具生产要根据市场趋势随时调整,今年初,原材料价格都有上涨,所以我们除了继续生产一些传统基础家具,还准备推出新设计的电视柜、茶几等组合家具,进一步开拓市场,我们预计今年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谈到今年的计划,王强激情满满,虽然这两年市场受到了疫情防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王强相信,只要勤奋肯干,做出优质的产品,企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