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周刊

1922年入党 28岁牺牲

阜阳早期党员茅延桢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陈磊 实习生 苗雨薇/文 本报记者 庞诚/摄

  在阜阳烈士纪念馆二楼展厅,最先展示的是马克思主义在阜阳传播的内容。其中“茅延桢”烈士的事迹让人记忆深刻。他1914年考入省立阜阳第三师范学校,1916年投笔从戎,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阜阳早期屈指可数的中共党员之一,茅延桢曾与林伯渠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
  后来,茅延桢曾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和第一次东征。1925年在筹备北伐过程中奉命策反陈文钊师,不幸遇害,时年28岁。96年过去了,记者近日寻访了在阜阳的英烈后人,记录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茅延桢投笔从戎

  颍上县杨湖镇与寿险正阳关镇隔淮河相望,这里是2551年前“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中提到的“颍尾”,也是阜阳东南地势最低洼的地方。1897年,茅延桢出生在寿县正阳关一个中医世家,8岁时入正阳关丙等学堂读书。
  正阳关别名“淮南古镇”,是“中华八大关”之一,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六月,户部在此设立收钞大关,当地人称“银正阳、东正阳”。在阜阳、六安一带,有“七十二道归正阳”的说法,说明正阳关除了水运发达外,也是淮河中游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我们茅家世代行医,1914年迁到杨湖镇的时候开中药房。”茅延桢的侄女茅士英今年80岁,是中石化阜阳公司的退休职工,现住在阜城二里井新村油库家属院。弄清记者来意后,她感叹说,“俺二叔呀,他牺牲得早。当年一米七八的个头,帅得很。”
  1914年,茅延桢的父亲茅宗珠(祖籍江苏句容)因生活所迫,从正阳关举家迁往淮河北岸的颍上县杨湖镇定居。这一年茅延桢17岁,搬到杨湖镇不久就考入省立阜阳第三师范学校,学制五年。1916年,茅延桢受进步思想熏陶决定退学,随即赴安庆报考省立陆军学校。赶到安庆时,军校报名已经截止,回家又没有路费,茅延桢便在安庆当了水上警察。
  当时茅延桢对水上警察的所作所为十分厌恶,遂于1917年考取设在河北清河镇的第一陆军预备学校,初酬了他投笔从戎志向。1920年春,茅延桢从第一陆军预备学校正式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期间,“五四”运动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面对军阀混战、列强横行、祖国山河支离破碎的现实,茅延桢同许多革命青年一样,探求人生真谛和救国救民道路。他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遂于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年经邓中夏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屡立战功筹备北伐

  1923年,茅延桢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根据党的指示去了上海,和林伯渠等同志一起从事革命活动,是当时上海的53名党员之一。1923年,茅延桢回到家乡,通过调查,揭露安徽督军马联甲种烟(罂粟)抽税、祸国殃民、养肥自己的罪行,为此受到马联甲的通缉。
  茅延桢在家中排行老三,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茅延春)、一个弟弟(茅士英的父亲茅延启),其中,茅延春和茅延启子承父业,在杨湖镇开药房。“父亲在世时说过,有一年二叔茅延桢在凤台茅仙洞养病,打着伞赤着脚回杨湖镇的家拿东西,应是1923年前后的事。”茅士英说,二叔茅延桢被害前没有成家,回来后就跟爷爷、父亲住在一起,曾把一个皮箱放在家里,后来找不到了。
  1924年,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筹办黄埔军校,茅延桢受上级党组织派遣,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经廖仲恺推荐担任第一期学生队二队队长,并担任中国共产党二队党小组长。1924年秋,广州商团武装叛乱,茅延桢率领二队学员,参加平叛战斗,取得平叛胜利。
  1925年2月1日,陈炯明叛变,黄埔军校开始第一次东征。当时,茅延桢任黄埔军校总部中校参谋,代理参谋处长。他陪同蒋介石、周恩来参加了攻打淡水的战斗;3月14日,又参加了棉湖战役,打垮了陈炯明主力。6月,茅延桢回师广州,又参加平定滇桂军阀叛乱的战斗。由于他作战有功,被调任四团二营营长。

  赴豫策反身陷埋伏

  随着南方革命政权的日益巩固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民革命军积极筹备北伐。为争取发展革命力量,1925年8月,茅延桢奉北伐军总司令部密令,到河南郑州策反陈文钊师,该师表面上听从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调遣,实际受军阀吴佩孚支配,能将这支部队争取过来,对北伐极为有利。
  于是,茅延桢冒险来到郑州,找到保定军校同学孔繁镕,想通过孔说服该师,投向革命。孔佯装答应,心里却暗藏杀机,夜晚邀茅延桢同去郑州市党部协商。茅延桢为了革命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随孔前往,走至明王公墓左侧,被事先埋伏的反动刺客从背后开枪杀害,牺牲时仅28岁。
  “二叔茅延桢被害后,家人得到消息,派我大姑夫到郑州把他的尸首盘回来,安葬在寿县正阳关镇五里铺茅家祖坟。”茅士英说,解放初期公私合营,大伯和父亲曾出资建设杨湖镇卫生院,现在还能找到父亲之前用过的柜子。茅延桢参加革命的事,家人好几十年都不敢说,因为那时候搞不清二叔茅延桢参加革命的经过。

  革命先烈英名永垂

  上世纪80年代初,家人无意间找到了一份黄埔军校的图文资料,茅士英第一眼就认出了二叔茅延桢。“二叔跟我父亲长得像,瘦高个,一米七八的个头。”茅士英说,1986年在省交通厅工作的大堂哥通过省民政厅,查明了二叔茅延桢的身份,中组部办公厅专门给颍上县委写信,证明茅延桢是北伐时期烈士。
  1989年3月11日,省民政厅向阜阳地区行政公署下达了《关于同意追认茅延桢同志为革命烈士的批复》。1989年6月,徐向前元帅为茅延桢烈士题词:革命先烈,英名永垂。“我听家人说,茅延桢去郑州执行任务后打算回来结婚,具体跟谁结婚现在也弄不清楚,他没有后代,10个侄子侄女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了。”茅士英说,2008年10月,从省民政厅退休的大堂哥曾经整理二叔的事迹,出过一本《红色拓荒者——茅延桢烈士诞辰百十周年纪念文集》,发行了5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