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6版:医疗卫生

看病不用出远门

  颍州晚报记者 段华梅 通讯员 马伯平 王小路

  近年来,我市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实施居民健康行动计划,努力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和“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就医格局,提高了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水平。

  百姓家门口就医

  前些天,92岁的李贺荣老人在离家不远的阜南县焦陂镇中心卫生院完成了白内障复明手术。以往,像这样的手术,只有在县城大医院才能做,来回在路上费时间不说,还得提前排队挂号。让李贺荣想不到的是,这次手术她只花了100元,手术结束后3天就可出院,术后视力达到0.3,就连手指上的纹路都看得很清楚。
  让李贺荣老人出乎意料的便捷就医体验,得益于阜南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的“医共体”建设。2015年,安徽省被国务院确定为综合医改试点省,随后全省选择15个县(市、区)作为推行分级诊疗首批试点地区,阜南县就是其中之一。
  按照医改“推进分级诊疗”要求,阜南县探索建立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按照医共体要求,阜南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指导焦陂镇中心卫生院,派7名医生下沉一线,长期坐诊,手术示教,带教查房。与此同时,卫生院的24名医生也陆续到县人民医院免费进修。
  为持续深化医共体建设,2019年,阜南县整合医共体资源,先后投入3400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更新医疗设备。同时,实施“百名医师进村室”师带徒工程,推动村级医疗服务转型。
  目前,阜南县医共体建设已基本实现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基层卫生院的诊疗水平、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医,阜南县还从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出发,加强村卫生室、全科医学、国医堂建设,做好慢性病健康管理,使居民少得病或不得病。
  从基层入手,上下联动,重新构建医疗卫生机构新机制,基层医院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薄弱地位得到加强,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可及程度明显改善。目前,我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64所,其中,17家乡镇卫生院完成二级综合医院执业登记,32家卫生院通过一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75个科室被评为特色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所,其中,国家示范中心1所,省示范中心6所。村(含村改居)卫生室178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22所,所有村卫生室均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14万张,诊疗人次占比提升至66.25%。目前,全市8个县市区全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医共体内具备“50+N”种疾病诊疗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占比达81.29%,已开展外科手术乡镇卫生院占比达到85.38%。

  九成病人不出县

  在强基层的同时,我市积极做大做强县级医院。2015年,太和县人民医院启动三甲医院创建,经过3年努力,2018年成功跻身三甲综合医院行列,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三甲综合医院,太和县由此成为安徽省唯一拥有2家三甲医院的县城。
  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太和县人民医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上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开展学科共建,通过派专家坐诊,手术指导等多种方式,提升医院疑难杂症诊疗能力、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同时,与37家省内外知名医院开设远程多学科会诊,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通过不同院级间多学科协作,实时交流,共同为病人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目前,太和县已连续多年实现县域内就医90%,让居民不出太和就能享受到专家的优质诊疗服务。
  太和县人民医院的举措,是我市县级医院通过建立医联体提高诊疗能力的一个代表。放眼全市,各县市区针对县外转诊病人情况进行梳理,尽力建设县级重点学科,将外转大病吸引回县内救治,明确县级医院在其县域内医疗中心定位加快提档升级步伐。
  目前,全市三级医院达15家,所有县级人民医院全部升为三级医院,总量皖北第一、全省第二(仅次于合肥)。“十三五”期间,全市有23家医疗机构与省内外31家医疗机构建立城市(乡)医联体,16家医疗机构与省内外14家医疗机构建立专科联盟,实现学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借梯登高,将上级医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输血”到体、“造血”到髓,促使县级医院“强筋壮骨”,让广大患者足不出县就享受到知名医院一样的优质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