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3版:新兴产业

“两新”产业开新局


  盘点“十三五”,一组数据让人对“实力阜阳”“工业强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12.8%提升到2019年的2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5年的11.8%提升到2019年的33.3%。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城,围绕加快构建“554”产业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和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做大,发展水平取得新突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实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本报记者 王雪洁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主力军”

  今年,位于阜阳界首高新区的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提前进入“暖冬”。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开发出具有超轻、超薄、高保暖、防水、速干等功能的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新产品,广泛应用于冬季运动服装、户外装备等领域,正成为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转型升级的拳头产品。
  依靠科技创新,吉祥三宝高科纺织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企业与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开展全面合作,成立了安徽省吉祥纺织工程先进技术研究院,围绕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家纺制品产业化开展研发,在原家用纺织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抗菌防螨产品、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防水透湿纳米纤维制品等,在竞争激烈的纺织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企业及时研发出了可重复使用的新型杀菌杀病毒纳米纤维膜防护口罩,为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提升着越来越多阜阳企业的发展成色,更驱动着我市产业发展水平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迈进。
  一组数据凸显着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力军”作用——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2家,是“十二五”末的4.59倍。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9%,是2015年的2.26倍,增速连续16个月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6%。
  阜阳高新技术产业还在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涌现而不断壮大。“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全市高新技术培育企业累计达到644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095家,其中,2020年入库的46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研发机构49个,各类知识产权3545件,主导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12项。

  战略性新兴产业挺起现代产业格局“脊梁”

  
11月28日,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北斗地理信息数据生成建设项目于颍东区正式开建,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5万吨北斗地理信息数据生成设备。这也是10月份以来,颍东区集中开工的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之一——此前的10月17日,在颍东区的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杭摩科技年产30万吨酚醛树脂、36万吨甲醛和绿色氢气能源及高端电子制造材料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与全市10多个重大项目同步开工。
  密集落子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不止颍东区。
  在阜合现代产业园区,仅今年以来,就已开建安徽吉事达专用汽车生产、祺力年产1000辆高端礼仪车等一批汽车产业项目,以江淮汽车阜阳分公司为龙头的百亿元汽车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加速形成。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等为抓手,着力发展壮大节能环保、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挺起了“554”产业发展格局的“脊梁”。
  2019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5年的11.8%提升到33.3%,节能环保、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七大产业实现产值突破25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2%以上。2015-2019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增长超220亿元,成为全市首个超600亿元产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产业均增长百亿元左右。
  在这些重点产业的有力支撑下,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的比重由2015年的5.1%上升到2019年的7.3%,位次由2015年的全省第七位上升到目前的全省第四位;全市工业在“十三五”前四年平均增速10.6%,居全省第三位。
  站在“十四五”即将开启的新起点展望,发展势头强劲的阜阳“两新”产业将迎来新的更大机遇。“我市将按照‘554’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行动,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链长制,深入推进工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升行动,奋力实现‘十四五’阜阳工业更高质量发展。”市经信局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