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0版:文化事业

文化惠民 幸福花开



  “十三五”期间,我市多项文化惠民工程落地实施,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企业加快“走出去”,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多项激励政策繁荣文艺创作,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新的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文化中心、大剧院即将建成投用……五年来,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一系列文化活动点燃了城市发展活力,为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阵地、丰富内容和持久动力。

本报记者 潘金铭

  文化舞台搭到百姓家门口

  每当夜幕降临,太和县阮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上就热闹起来,有的练篮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广场南边廊亭下,几十位戏迷津津有味地听戏。在阮桥镇双王村农民文化广场上,十几位青年妇女身着民族服装排练傣族舞蹈《彩云之南》,婉转动听的音乐,婀娜多姿的动作,充满了异域风情,让围观群众大饱眼福。近年来,阮桥镇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镇9个村委会建了17个农民文化大舞台,55个大小公园、广场和游园,图书借阅室、室内大舞台以及健身器材等设施完备,真正把文化舞台搭到了百姓家门口。
  在颍东区枣庄镇,当地着力打造乡土文化特色品牌,扶持引导民间戏剧团健康发展。枣庄居邓素玲、童庄和谐新村李金荣等8家民间演艺团体,带领100多名民间艺人,根据身边的人和事,自编、自排、自演贴近群众生活的乡土文艺节目,利用休闲时间在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等地义务演出,让群众尽享文化大餐。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需求的内容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为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需求,我市致力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累计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2个,农家书屋1907个,181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免费开放,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民亲民的大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12324场次,开展文艺扶贫惠民巡演462场,文艺轻骑兵演出300多场,农民春晚乡村春晚347场,为城乡居民描绘出多彩的文化生活。

文化产品走向广阔市场

  一根简单的柳木可以做成什么?在阜南县天亿工艺品有限公司里可以找到答案。
  制成面包托盘,可在星级酒店和展会上使用;做成花盆,可以种花,用作园林搭配、酒店装饰,还可盛放食物……小柳木,大产业;小工艺,大文化。这是公司创始人高甲甲创业的方向和理念,也是阜南柳编产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生动体现。
  不断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我市文化企业也在积极谋划走出去。在第二届长三角文博会上,安徽孔雀公主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关丽收获颇丰,她携带数百件产品参展,耳饰、项链、胸花、孔雀标本等展品,由于材质独特、造型新颖,4天时间销售产品300余件,意向销售额60万元。在近日落幕的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上,太和县葫芦先生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海岩同样收获满满,虽然公司年产值达到500余万元,但第一次参加文博会就收获了一笔大的手工葫芦订单,增强了企业融入长三角市场、扩大知名度的信心。
  创新开放,产业发展才有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文化企业参与深圳文博会、合肥文博会、阜阳文博会及长三角文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为企业搭建对外展示沟通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越来越多的阜阳文化产品赢得众人关注。随着一系列优秀文化产品走向市场,一批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企业逐渐成长起来,结构不断优化,迎来发展的春天。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18.19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07.8%,总量居全省第三。
  同时,我市积极推动民营文化企业上市工作。目前,界首天鸿新材料、颍美科技印刷已在“新三板”挂牌,临泉姜尚工艺品等22家文化企业已在“新四板”挂牌,颍东金辉印务、临泉亚泰包装等也在积极筹备上市工作。信达动漫、558文化创意产业园、阜阳5G大学生创业园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音视频制作、网红经济、互联网服务平台等文化科技孵化项目快速成长。

  文艺创作精品频现

  如今,“我和我的祖国”——新时代新阜阳文艺创作展演已走过第三个年头。三年来,活动吸引了众多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参与人数逐年增多,作品质量连上台阶,创作的优秀作品为阜阳文艺和文学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张宏友的曲艺小品《我们都是追梦人》,从生活点滴小事来反映社会面貌,赋予作品更多人文气息;冷治武创作的反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小小说《阻止》,有温度有骨气,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原创节目多、内容质量高”,已成为连续举办四届的临泉“金羊杯”原创文艺作品展演活动的金字招牌,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坚持、坚守,让这一群众舞台愈发缤纷多彩。2020年,来自各乡镇的28个团队54个节目参演,参加正赛的节目从首届的13个增加到今年的54个。节目数量不断增加,质量逐年提升,得益于当地对于文化事业的大力扶持和培育。
  用好的赛事遴选出好的原创文艺作品,并对获奖作品给予表彰和鼓励,充分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他们把时代精神与颍淮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核心价值观和地方特色,创作了一大批精品力作。
  “十三五”期间,我市着重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品牌,每年开展市级重点文艺作品评选工作,在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纪录片、戏剧、歌曲、图书创作上给予重点培育,先后累计评选市级重点文艺作品100多部,发放扶持奖励资金超1000万元。激励政策对繁荣文艺创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展现新型干群关系的淮河琴书《轧狗风波》斩获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扶贫题材梆子戏《扫帚书记》入选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梆子戏《永远的大别山》和生动展示乡土生活的小戏《争爹》均入选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现代戏《市长的女儿》《八百个孩子一个爹》入选“安徽省民营艺术院团十大名剧”,阜阳市演艺公司的梆子戏《花好月圆》获田汉戏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