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

重拾蔬菜产业 富了汪李村民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沈云鹏

  近几天,颍上县杨湖镇汪李村脱贫户李长贺正忙着修整大棚、育芹菜苗。“七八月的洪水淹了俺家的大棚,我听从村干部的建议外出干了几个月的活。”李长贺说,眼下到了农时,便赶回来种植蔬菜。
  母亲患老年痴呆,妻子身体不好,孩子还在上学,46岁的李长贺长期留守在家。2016年,村干部多次上门,鼓励他种植蔬菜增收。咋种有人教,销路不用愁,算盘拨拉好几遍,李长贺动了心,“这几年,三四个大棚年纯收益近4万元。”
  汪李村位于颍河岸边,洼地较多,饱受内涝困扰。条件差、产业弱,经济发展滞后,全村1078户5020人一度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1户717人。
  为贫困村拔穷根,帮助村民走上致富路,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2016年,中铁四局选派到汪李村的扶贫工作队通过调研走访,帮汪李村开出了脱贫之方——村里有种植蔬菜的传统,2000年前后,因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种植面积日益萎缩。既然有基础,那就重新拾起来。
  明确了努力方向,但依然面临乡村道路不畅、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2017年4月,中铁四局派驻汪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坤一边向上级申请资金160万元,打通了汪李村主要道路;一边同村干部一起动员种粮大户李泽龚调整结构,发展蔬菜种植,并承诺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当年,村里拿出72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建设了100多个大棚,并定期邀请县里技术员上门指导。”李泽龚说,蔬菜种植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这几年他又相继流转200多亩土地,扩建了200个大棚,带动60多户贫困户就业。
  大雪时节,正在大棚里采摘辣椒的脱贫户李士东告诉记者,自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后,他就在那里除草、采摘、浇水,一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
  在大户的示范带动下,汪李村3500亩耕地已有一半以上种植了蔬菜,近200户村民由此走上了致富路,全村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0.2%。
  “凭借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和光伏扶贫收益,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9万元。”汪李村党总支书记刘家伟说,今年10月份,村里还和浙江一家榨菜厂合作,流转300多亩土地试种榨菜。试种成功后,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