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一周话题

合作社带贫就业促增收

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闫翊

  每逢节假日,位于颍州区袁集镇的兰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都分外热闹:郁郁葱葱的果树下,鸡、鸭、鹅时而悠闲散步,时而嬉戏追逐;水中鱼儿时而静静浮在水面,时而悠然游向远方……市民在自己认领的果树地里采摘水果、蔬菜,体验农家生活,别有一番情趣,更难得的是,这里还是当地的扶贫就业培训基地,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发展的天地。

  下岗再就业闯出一片天

  合作社负责人叫肖文兰。2002年,肖文兰所在的原阜阳第六纺织厂倒闭,她成了下岗工人。可天性乐观坚强的肖文兰,一直在努力打拼自己的事业。2012年,肖文兰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始了食用菌和果树种植,并注册成立了阜阳市颍州区兰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刚开始创业时,我们既没资金也没经验,就在一个简陋的农家院种植食用菌和果树,可大家都努力坚持了下来,这一干就是3年。”在种植食用菌的3年里,肖文兰每天穿梭于城市、工厂、农村、地头,凭着勤劳的双手,收获了资金、信心、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经营的胆量。
  2014年,合作社年收入达到10万余元,实现了收支平衡,当年就创造了3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60余户农民脱贫致富。
  种植食用菌劳动量大、工序繁琐、效益不高,企业想快速发展,就必须转型。为此,肖文兰和团队跑遍各地寻找好项目。
  2014年6月,阜阳市农广校开班。肖文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培训,了解到蔬菜和花卉的种植技术与市场经营各方面的讯息。学习回来,她又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决定在袁集镇安徐村和郭王村交界处承包两个村庄的110亩土地,扩大果树种植。肖文兰把这个种植园命名为“兰源生态农场”,农场以有机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为市民提供安全、放心,优质食品为生产经营目标。

  不断探索带动群众增收

  2016年,颍州区妇联、颍州区农委把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确定为安徽省“徽姑娘创业项目”建设单位,为企业投资30万元,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合作社利用这个项目实施的机会,铺设了地下浇灌管网,整修了园区道路,改造了园区电力线路设施,优化了种植品种。2017年,合作社的经营利润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入社农户收入增加20%。
  “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我们就想着怎样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2017年,我们被袁集镇政府确定为扶贫就业培训基地,承担起政府扶贫攻坚的部分任务。2018年,我们就吸收了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合作社工作,全年用于扶贫的资金达到20余万元。”肖文兰说,这只是个开始,2017年,在获得镇里30万元扶贫款以后,农场地又建起了电动控制的玻璃温室和果林游览体验的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农家乐经营项目的尝试。
  现在,在兰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市民可以自己认领田地种植水果蔬菜,委托贫困群众打理。截至目前,已经入驻的农场主有50多家,承包了6亩多地。而这一方式,也有效带动了周边20多户贫困群众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