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

袁佩林 :帮村子美颜,为增收开路

本报记者 杨静文 实习生 胡奇超 通讯员 闫翊

  “刘大爷,最近羊养的怎么样,棚子还牢固吧?卫生改善了可得保持住……”11月13日一大早,市应急管理局派驻颍州区马寨乡申郢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袁佩林就来到贫困户刘存夫家中,询问老两口近况。
  刘存夫老两口既是贫困户,又是失独老人。为帮助老两口增收,村里引导他们养羊。但失去儿子的老两口动力不足,随意将羔羊圈在破旧的院子里,远远就能闻到粪便和草料的味道。袁佩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我们和村‘两委’商量后,帮老两口整修了院子,建了羊圈、料棚。”袁佩林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老两口逐渐缓了过来,靠着养羊一年就能收入1万多元,生活一天好过一天。
  “要改变贫穷面貌,首先要提升贫困户的精神面貌,改变脏乱差的村容村貌。”袁佩林说,2018年4月一进村,他便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商讨相关工作方案。
  针对村室办公环境差、硬件不足的问题,袁佩林带头争取项目资金26万余元,完善了党建活动室,建成了为民服务中心、就业扶贫驿站和残疾人工作站等;针对村庄环境污染问题,他挨家挨户找村民交谈,并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组织村公益岗位人员开展卫生整治;为进一步补齐村基础设施短板,他想办法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38万余元,在部分村道安装太阳能路灯48盏,在危险路段增设安全防护设施等,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袁佩林积极向所在单位汇报,邀请市、区农业农村局专家到村指导产业发展,明确了以生姜、瓜果、中药材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颍州区鸣仁家庭农场是申郢村一个种植中药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短缺,发展遇到瓶颈。袁佩林多次前往考察,将村集体2017年产业提升资金17万元注入鸣仁家庭农场,建立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既扶持农场发展,又带动了就业。目前,该基地种植规模扩大到150亩,并帮助20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30亩。
  在袁佩林的提议下,申郢村已先后利用产业扶贫资金、“一村一品”创建项目资金等共计百十万元,入股颍州区阿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壮大规模。目前,全村已扶持种植规模超百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家,推动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贫困户建立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村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其中生姜超200亩,中药材约300亩,大棚蔬菜600亩。”袁佩林说,在一系列项目的带动下,村集体年资产收益达17万余元,全村贫困人口也已从2018年的100户229人减少到1户3人,预计年内即可顺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