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

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调整种植结构,一亩蔬菜净赚2万块

“只要老乡找来,我们尽可能帮助”

本报记者 赵名威 通讯员 张玲芝

  连片的标准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人们三三两两蹲在大棚下精心培育辣椒秧苗……这是记者近日在临泉县高塘镇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的一幕。
  在当地,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成了人们心中的“金字招牌”。通过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带动了不少农户脱贫致富。
  41岁的宋雷是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1年,从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植归来的他和同村伙伴、同学5人,共同注册成立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家乡的沃野是我真正的舞台。”宋雷说,当年,合作社流转土地55亩,投入100万元建设大棚,种植延秋辣椒。
  由于技术成熟,管理有方,50多亩辣椒一出售就收回了成本。这让宋雷更坚定了信心。乡亲们看到了种植蔬菜的好前景,也纷纷到合作社取经。
  2012年,合作社流转的土地超过1000亩,宋雷决定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既带动乡亲们学习技术,又解决了合作社面临的大量投资问题。
  成功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合作社的规模扩张。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已增至8800亩,其中标准化蔬菜大棚2000亩,年产值超亿元,种植的菜心、辣椒更是走俏市场,远销广东、香港等地。
  这背后的财富密码就是瞄准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一年种6茬蔬菜,不同季节分别种植生姜、辣椒、芹菜等20多个品种。”宋雷介绍,通过分品种、分茬口错峰上市,实现了补冬淡、保夏缺,“除去成本,亩均年效益在2万元左右,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贫效果日益凸显。“一年四季种蔬菜,常年有活干,仅在基地就业的贫困户就有100多人。”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忙的时候,日用工量达六七百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宋雷看来,发挥技术扶贫的“造血”功能尤为重要。在他的带领下,兄弟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当地及周边六七十家合作社走上特色作物种植之路。“我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及时跟踪指导,并且帮助销售。”宋雷常说,只要是临泉老乡特别是贫困户找到他,都会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这是我回报家乡的一种方式。”
  谈及下一步发展,宋雷表示,计划在两年内将种植基地面积扩大到2万亩,将家乡的优质农产品卖到更多地方,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扶贫,为家乡发展继续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