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家园共团圆·风俗

中秋国庆喜相逢,本世纪仅4次

张灯结彩、摸秋、撂火把……阜阳人这样过双节

张灯结彩、组织文艺活动迎国庆
  按照我国的文化传统,节日都有相关的活动。国庆节有哪些庆祝活动?
  张灯结彩。每逢国庆佳节,全市各企事业单位都会挂起灯笼或横幅,用“欢度国庆”等标语来庆祝国庆;清河广场、青颍公园等公园广场上则摆放着标语字样的盆景,用欢乐的气氛来迎接国庆。
  国庆长假。每年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我国于1999年修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国庆节与相邻的周六、日组合为7天的国庆长假,被称之为“国庆黄金周”,用放假的形式让老百姓共同感受国庆的欢乐。
  高速公路免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私家车已日益普及,人们通常会利用国庆长假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国家自2012年起,国庆期间的高速公路向私家车免费通行。往年国庆节假期免费通行时间为7天。今年国庆与中秋偶遇,“两节”假期延长,高速公路免费通行8天,时间是10月1日0时-10月8日24时。
  文艺活动、悬挂国旗。我国有“逢五一小庆,逢十一大庆”的传统。国庆期间,机关、企事业单位会组织员工开展联欢会、歌咏比赛等活动。商家会在门店前悬挂国旗,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罕见!中秋“偶遇”国庆
  中秋节和国庆节将至,巧合的是,两节同时出现在10月1日这一天。天文专家表示,就21世纪而言,这种“巧合”仅出现4次,比较罕见。上一次是2001年,另外两次是2031年和2077年。
  中秋节每年固定在农历的八月十五,但它在阳历中的日期却非常不固定,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闰月”。
  据天文专家介绍,我国目前同时使用公历(阳历)和夏历(农历)两种历法。在阳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1个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既考虑到与太阳直接相关的阳历回归年,又考虑到与月亮位相变化的朔望月。1个朔望月平均为29.5306天,积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与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超过1个月。
  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古人采用“置闰”的方法,即在有的农历年份安排13个月,有两个一样的月份。
  庚子鼠年为闰年,增加了一个“闰四月”。受“闰四月”影响,自此以后,庚子鼠年内的农历节日,如中秋节等,在阳历中的对应日期相较去年来说,都将向后推迟18天。
  己亥猪年的中秋节对应的阳历日期是2019年9月13日,因此,庚子鼠年的中秋节对应的阳历日期自然就落到2020年10月1日。
  今年中秋月最圆时刻出现在10月2日凌晨5时5分,但由于届时月球接近远地点,是全年中月球距离地球第二远的一刻,因此,今年中秋月比其他月份的满月看上去明显“瘦”一些。

摸秋、撂火把,阜阳中秋习俗多
  在阜阳,中秋节有哪些传说和风俗习惯?为此,记者采访了阜阳师范大学教授刘宏。
  刘宏曾任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之余,对阜阳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著有《阜阳民俗文化研究》(与张文波合著)一书。
  据刘宏介绍,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祭月的礼制。中秋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甚广。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月饼起源于唐朝初年。
  “阜阳民间一直流传着‘送月饼,杀鞑子’的故事。”刘宏说,元朝末年,颍州的白莲教首领刘福通参加韩山童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另组织红巾军继续反元。据传当年八月十五之前,刘福通命白莲教徒制作月饼,内藏小纸条,写上“切月饼,杀鞑子,着红巾”等字样,作为礼品,用红布包着分送各乡,约定八月十五晚上吃过月饼,头缠包月饼的红布,一齐举事,动手杀掉各乡驻守的元军。由于布置周密,徒众心齐,一夜之间将颍州各地的元军杀光,取得红巾军起义首战的胜利。
  明清以来,阜阳各地制作月饼的店铺遍布城乡,刻制各式花纹图案月饼模子的作坊长年营业,生意红火。一般人家,买回几个月饼模子,到了中秋节前,蒸面配料,用普通锅炉烘烤,香飘村舍,更增加了中秋佳节的喜庆气氛。
  中秋之夜,除拜月、赏月之外,阜阳民间还有摸秋的习俗。摸秋活动一般在晚饭之后,年轻人先聚在一起叙话,待到夜深月高之时,慢慢结伴向村外散步,当走到种有瓜果的田地菜园时,便停止说话,猫着身子,下到地里,边瞄边摸,选择自己喜爱的瓜果。
  摸秋有摸秋的规矩,下田不能带筐,只能用手拿,不能折断藤蔓、踩坏庄稼,不能摘下不要。具体要求是:瓜(冬瓜、南瓜、笋瓜)要大不要小,青菜(茄子、萝卜)要嫩不要老,葫芦要圆不要扁,黄瓜(丝瓜)要硬不要软,豆角(蛇豆、菜豆)要长不要短。对于种瓜果的农家来说,地里的东西十五晚上被摸秋了,不但不骂,反而感到高兴。据说摸秋会给农家带来好运,庄稼会长得更好。
  “在阜阳南部沿淮颍上、阜南一带,中秋之夜还有撂火把的习俗。俗称‘八月十五悠火把’。”刘宏说,年轻人提前用麦秸、稻草等容易燃烧的柴火捆上细绳扎成一尺多长,直径两三寸的火把,火把中间裹上些木炭和锯末,便于燃烧时起花——火星飞散。扎成之后,在略细的一头拴个二尺长的带子作为尾巴,便于燃烧后摇动生风。如无工夫扎制,也可以用旧笤帚头代替。
  中秋节当天晚上,年轻人带上火把和一些干柴,聚拢在空旷地带。领头的招呼大家把干柴放在一起,掏出火柴点着柴堆,大家围在火堆旁,慢慢把火把点着,离开火堆,选择合适的空地,拉直火把尾绳,慢慢摇动,待火把燃烧出火苗时,猛地向空中抛出。几乎是同时,几个、十几个火把一起飞向天空。据说谁的火把亮,谁交好运,谁的火把高,谁家的庄稼长得好。这一刻,欢笑声、喝彩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给宁静的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机。
  如今,乡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务工,中老年人没有玩火把的童心,八月十五撂火把的景象已不多见。

颍州晚报记者 方松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