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杂技小镇 :“托”起稳稳好日子

本报记者 任秉文

  “稳一点,再稳一点。”7月7日中午,临泉县长官镇杂技学校,“送杂技下乡”归来的胡军刚进门,看到学生正在利用吊绳练习,立刻走上前去指导。
  用绳子将双手套稳,利用臂力引体向上,空中翻一个跟头,再让头与身体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与地面保持平行……空气中满是汗味儿,几名十来岁的孩子,动作娴熟而标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9岁开始练习杂技,12岁登台表演,不惑之年才闯出名堂,对于杂技的辛苦,今年51岁的胡军感受深刻。
  有汗水,就有收获。2015年,潜心研究高空杂技多年的胡军和女儿胡思圆,带着杂技节目《时间都去哪儿了》登上央视舞台,伴着悠扬的小提琴声,他们在空中旋转、舞蹈,利用绸带展示着力与美。这既是胡军父女俩的“高光时刻”,也是临泉杂技的“荣耀时刻”。
  凭借这个杂技节目,胡军被更多人认识,频频登上各大节目的舞台,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近两年,在外演出不断的胡军,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了家乡。一方面,开办杂技学校,教授学生杂技;另一方面,承接临泉县“送杂技下乡”任务,将更多精彩的杂技,演给本地群众看。
  有着230多万人口的临泉,不仅是人口大县,也是“中国杂技之乡”。依靠杂技这一特长,吃上饭、吃饱饭的,远不止胡军一人。
  据了解,目前,临泉县共有900多个杂技团,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总收入超3亿元。为擦亮“中国杂技之乡”名片,2019年,该县规划建设长官杂技小镇,将杂技文化与当地文化旅游存量资源整合,打造“中国游艺第一镇”。
  眼下,古色古香的杂技小镇初具雏形。山陕会馆花戏楼、育才阁、室外杂技小广场等均已建成,沿街一些商户已经开门营业。“项目全部建成后,长官杂技小镇每天都将上演戏猴、鹦鹉学舌、蹬大缸等杂技项目,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带动本地文化、旅游、商业等业态发展,增加群众收入。”长官镇负责同志说。
  为了让事业更进一步,去年,胡军将自己的杂技学校搬到了长官镇。“走南闯北的日子毕竟不稳定,在家门口表演杂技就能挣钱,这多好!”胡军笑着说,自己用杂技“托”起了全家人的幸福,如今儿子在读研究生,女儿从事杂技和舞蹈工作,一家人生活美满。今后,他将在家乡教好学生、带好队伍,让杂技稳稳地“托”起更多家庭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