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

扎根扶贫一线 践行初心使命

——记界首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派驻泉阳镇王付全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王晓民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陈振强

  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带动群众致富能力不强,贫困发生率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更难以拿出资金发展公益事业……这是界首市泉阳镇王付全村2017年以前的样子。
  2017年到2019年,王付全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获得了“阜阳市五星级标准化规范化党组织”称号;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开建19条扶贫道路、11个扶贫水利项目;村集体收入稳步提高,2019年突破了25万元。
  “俺村的发展,离不开 一个人——界首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王晓民。”采访中,当地干部向记者坦言。
  “扶贫工作怎么干?2017年到村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王晓民说,一个村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只有建好党支部,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调动更多群众的积极性,大家一起把家园建设得更好。
  王晓民充分发挥党建业务熟悉的优势,积极帮助王付全村党总支“抓班子、带队伍”,协助做好村“两委”分工,理顺工作机制。2018年,村“两委”换届后,以“新干部怎么干、老干部怎么变、以后工作怎么办”为主题,召开了村“两委”班子思想分享会,促使村干部迅速转变角色,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思想一变天地宽。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马成友、陈超、张素英、陈丙运等党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村级事务开展等方面,为全体村民作出了良好示范。党员带着群众干,大伙儿的发展积极性明显提高。
  王付全村一度路况较差、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种植大户不愿到村里流转土地,导致村内缺少主导产业。“要想富,基础设施先要跟上。”王晓民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同事一起,积极奔走、多方协调,三年来先后帮助村里争取落实了19条扶贫道路、11个扶贫水利项目,村里还建起崭新的村室、卫生室。
  在扶贫工作中,王晓民还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怪事——比如,农村危房改造本是一件惠及贫困群众的好事,但总有群众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意改造。贫困户陈文彩,之前居住的房子属于危房,但是老汉性格倔、怕麻烦,村干部说破了嘴,就是不愿意改造。
  为了做通他的思想工作,王晓民一有空就到他家走访,又动员其儿子劝说。终于,倔老头“服了软”,答应配合改造危房,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并在2019年顺利脱贫。“对于贫困群众,我们能多帮一把就多帮一把,不能嫌麻烦。怕麻烦,很多事就不做了。”王晓民说。
  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健全了,村风村貌变好了,发展扶贫产业成了王晓民工作的重点。既是扶贫专干又是界首市“进访惠聚”活动联络员的他,又主动兼任了村里的产业发展指导员,帮助村里发展红薯种植,鼓励引导贫困群众从事特色种养,争取并落实产业奖补政策……
  “经过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总支几年的努力,王付全村的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0.17%,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大步向前,村出列的成果不断巩固。”王晓民说,实践证明,只要党员带着群众干,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下一步,王付全村将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