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周刊

因为爱,我们永不弃

——探访阜阳蒲公英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


通讯员 葛秀云 文/摄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特殊儿童,他们封闭在自己的思想天地中,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他们是自闭症儿童。他们的家庭,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早日融入社会,付出很多,个中辛酸苦闷,无法用言语描述。即便如此,他们一直用爱坚守着,不放弃努力与命运抗争。防控疫情之后,他们也开学了,笔者走进阜阳蒲公英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探访他们生活学习的故事。

一对一训练提交社交能力

  6月8日,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后,阜阳蒲公英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终于复课了。与很多教育机构不同,这里的孩子因为存在智力方面的问题,更难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是最晚复课的群体。即便离暑假没有几天时间,学校经过验收复课后,很多家长还是带孩子回校上课。
  6月12日,自闭症儿童欢欢(化名)被监护人送到学校,经过体温检测,进入校园。刘伟娜老师当天给他上“一对一”特训课,老师拿出五颜六色的智力积木,通过提问颜色,锻炼欢欢的颜色认知能力和语言理解表达沟通能力。随后,老师与欢欢一起动手搭积木,锻炼他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双手配合能力。搭完后,老师再带欢欢用积木互动开火车,培养他的互助意识、轮替意识、合作意识……短短1小时,师生两人边玩边学,气氛融洽。
  除了“一对一”特训外,复课后的校园还有一种三五人一组的小组课。孩子们一起沟通,共同相处,协作完成指令,以引导自闭症儿童与他人接触,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性。
  “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复课后我们基本不上大班课,而是采用‘一对一’或‘小组课’的形式教学。”阜阳蒲公英自闭症儿童
  康复中心有关负责人
  刘宁介绍说。自闭
  症儿童因其年龄、智力发育等差异,教育目标不尽相同。开展“一对一”教学,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训练,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能避免人员聚集可能带来的疫情传播。

虽然困难仍在坚守付出

  “疫情防控期间封闭了两个月,然后就和大家一起等开学,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复课后,我们终于在最后一批次审核后,收到开学通知,太开心了。”阜阳蒲公英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家长陈婷(化名)告诉笔者。“孩子的最佳康复期时间有限,我们不想耽误,接到通知就返校了。老师有针对孩子更好的训练方法,我们尊重专业,相信技术。”
  事实上,回校复课,很多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处境各不相同。刘宁告诉笔者,自闭症儿童家庭各有各的困难,有经济方面的,有社会压力方面的,可以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自闭症儿童海海和涛涛(化名)是亲兄弟,遗传基因让一个家庭出现了两个自闭症儿童。作为家长,起初内心是崩溃的。四邻八乡的闲言碎语,七姑八婆的异样眼光,常常像一把利刃,剜在家长心口上。然而,孩子父母并没放弃,带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诊,参加康复训练,期待他们有朝一日能够融入正常生活。
  “还有一些家庭,夫妻俩常年遭受照顾生病孩子的折磨,生活苦涩艰辛,夫妻矛盾重重,最后导致离婚。这时候,一般是单亲母亲选择带孩子,边康复边谋生,生活靠娘家贴补。也有母亲出走,孩子留给父亲,则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帮忙照看。在我们机构,这种家庭占三分之一。大家各有各的难处,但对于孩子的学习训练,谁都不愿放弃,学校和家长都选择了坚守。”刘宁说。
  除自闭症儿童家庭需要更多的付出外,自闭症孩子的老师,也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刘伟娜老师说。“这里的孩子有时候情绪很难控制,哭闹起来会抓挠撕咬,我们不少老师的手臂是带伤的,有时候为了安抚孩子平静下来,伤痛要咬牙忍着。虽然感到委屈,但看到孩子那么单纯、那么信任和喜欢老师,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期待未来能够走入社会

  目前,阜阳蒲公英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接收了100多名自闭症儿童,大多数是低龄患儿。“自闭症康复训练,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孩子越有机会进入正常的小学或中学读书。”刘宁介绍,阜阳蒲公英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走出不少孩子,已经进入当地中小学读书,学校会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护,帮助回归社会。
  学校还不时举办一些社会融合类活动,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勇气,帮助他们融入
  社会。“我们曾举办过迷你马拉松,让自闭症儿童和爱心志愿者一起进行3公里慢跑,鼓励孩子们在慢跑中遇到陌生人时,主动上前索个拥抱。我们期待,通过类似活动,让孩子勇敢接纳社会,融入社会,也让更多人了解自闭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对他们多一分了解,多一点关爱。”刘宁表示。
  然而,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自闭症儿童在慢慢长大,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面临不少困难。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由其监护人照顾,监护人离世后,就被纳入社会福利机构救济。“沿海发达地区尝试一种社区互助模式,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自闭症患者参与简单的手工劳动,获得报酬即可养活自己,又能实现回归社会,值得本地社会机构研究探索。”刘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