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才艺秀

火盆夜话

董培兰
  多年前,老家的冬夜,人们常用火盆取暖。
  火盆,用黄土掺麦糠和成硬泥打制而成,状如洗脸盆,但分量重得多。火盆中的可燃物,麦糠豆秸柴垛底儿,都行,点燃后有火无焰,绝对安全,边烤火边叙话,既驱寒取暖,又聚集人气,可谓一举多得。窗外寒风呼号,飞雪飘飘,屋内油灯火盆,暖意融融,火盆夜话,让静谧的乡村冬夜多了一份快乐。
  晚饭以后,一些邻居不请自到,汇聚我家。爹娘人缘好,父亲又会吹笛子、说笑话,所以不少人爱来凑热闹。父亲将竹篾火罩架在火盆上,搭上湿衣服,说话间,竹罩上的衣服也就烘干了。很多时候,父亲先吹笛子,之后是大伙儿的“南北杂谈”,最后是父亲的“主题发言”。父亲不许晚上谈论什么“东南地里见鬼火”、“西坟地听见女人哭”等凶险话题,免得腊月里说啥来啥,招灾惹祸。
  父亲有私塾底子,喜欢“讲古今”,三国、水浒、杨家将、八路军,只要有故事来源,他都能让你一饱耳福。这天,父亲讲的是“贾公子上学”。说是贾员外的公子去上学,第一天,老师教了个“一”字,一横;第二天,教个“二”字,两横。贾公子心想,“一”是一横,“二”是两横,莫非“三”就是三横?第三天老师教个“三”字,果然是三横。贾公子感到学认字太简单了,于是离开学堂去了舅舅家。听说外甥学业有成,舅舅便让他给出门在外的儿子写封信。贾公子听了,不加推辞便写了起来。舅家姓万,儿子叫万八千,仅开头“八千吾儿”一句,贾公子画横道就用了不少纸。正画间,妗子过来了,她看后笑道:“要是这样写,还不如把我的木梳拿来,你蘸上墨汁画下去,一下就是几十道,不比这快?先生不是教你这样写字的吧?”贾公子羞得满脸通红,后来人们把贾公子戏称为“假先生”。讲到这,父亲对我们几个小孩说:“你们以后上学可不能学假先生,要实在。”父亲的故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正笑间,火盆里突然“嘣嘣”两响,火星炸了一地。“喔唷!你烧的啥?”有人吃惊地问。“伍明集白果树下捡的白果,没想着能炸这么大动静。”西院叫“趁意”的年轻人一边回答,一边在火盆里慢慢地翻找什么,结果啥也没找着,屋子里倒是泛起了淡淡的清香。“实话哩,真是白果香味儿,你咋不带几个小红芋来,烧了大家吃?”“下回带,下回,连梅豆籽一起带。”来的人有说有笑,唠到深夜,才踏着积雪各自回家。
  现在,农村家家都装了空调,火盆早已杳无踪影。但也正因没了“火盆夜话”,缺了沟通,乡村冬夜才少了一些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