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古今

封疆大吏徐广缙跌宕人生留青史


编者按

  徐广缙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是从颍州太和县走出来的杰出乡贤。他出身名门,少年大志,中进士,选翰林,文采华章传诵后世。他为官廉洁、善察民情、敢作敢为、政绩卓异,以文治武功荣膺封疆大吏。他忠君爱国、嫉恶如仇、勇武兼备,在阻止英国人进城、处理澳督被杀案等事件中表现了非凡胆识、智慧与魄力,维护了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他一生官历八省,从备受道光帝倚重、宠爱到因镇压太平军不力坐罪下狱,再到晚年豫皖剿捻、终老故里,命运多舛,名节几陨,其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生,是晚清社会多灾多难变迁史的一个映证。本报约请阜阳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就此撰文,谈谈徐广缙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今日编发,以飨读者。

老家在山东颍滨开基业

  太和县所处的皖北地区,是元末农民起义策源地。长期的残酷战争,造成当地人口大量死亡与外迁。大明初兴,为加强对边境与地方的军事管控,着力改变人口散亡、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凋敝的现状,中央政府广泛推行卫所屯田制与“招抚流移”“验丁给田”移民政策。明早期,山东、江西等外地人口开始大规模移民皖北地区拓土生根。山东诸城太学生徐骐族人,这一时期响应政府号召、以“军籍”迁颍川卫太和县定居。据《徐氏宗谱》《思补斋自订年谱》记载,徐骐族人移民太和的具体时间,约略在明洪武、永乐年间。徐骐系太和徐氏的始迁祖,族人尊称其为“骐公”。
  徐氏族人明初移民皖北,世居太和县耕读传家。这一家族素有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后辈科举入仕者颇多。清中晚期百余年间,太和徐氏子孙多为庠生、贡生,中举者、为官者代不乏人。如徐锡智为乾隆三年(1738年)拔贡、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中举,曾任河南陈留县知县、广东海康县知县。徐锡智之子徐瀚,嘉庆三年(1798年)中举、嘉庆十六年(1811年)登科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徐瀚次子徐广缙,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登科进士,官历监察御史、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徐瀚长子徐广绂,道光九年(1829年)登科进士,任工科掌印给事中。徐广缙、徐广绂兄弟二人还先后入选翰林。清代太和县共考取武举104人、文举11人,徐氏家族以“父子三进士、兄弟两翰林”称著乡里。
  徐广缙家族自明初一世祖骐公迁居太和,至清乾隆朝第十五世,已经发展繁衍成太和境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家族。这一书香家族以儒入仕,勃兴始于徐持烈支系。徐持烈之子徐锡智中举为官,兴教化,修祖茔,定族规,立祠堂,致力于家族繁荣发展。延至清末,徐氏家族人丁兴旺,聚居地以县城和徐寨为中心,已广泛分迁于太和境及鹿邑、亳州、颍上等地,成为皖北地区的名门望族之一。
  太和徐广缙家族族规、家风谨严,不仅世代要求后辈勤学上进,在为人处世、品德修养等方面对子女也有极严的要求。家族仕途显达者,均能表里如一地践行修身、齐家、治国的操守,以勤廉、忠义、孝悌等优秀人品、官德为世人称道。《太和县志》《庚午梦华录》记载徐瀚不弃病妇、徐瀚教子、徐广缙大义灭亲、徐广缙清廉为官、徐澍孝义、徐安国义行等系列故事,大抵是徐氏族人践行族规家风的映证。
  为科举应试,太和徐氏几代人占籍河南鹿邑。徐锡智初中乾隆乙酉太和县拔贡,后参加乡试中举,开启占籍河南鹿邑之先例。徐瀚、徐广缙、徐广绂父子参加河南乡试中举,后登科进士,均属占籍鹿邑县之列。缘于科举应试占籍鹿邑,后世遂有徐广缙籍贯安徽太和、河南鹿邑两地说。

少年好学习青年入翰林

  清嘉庆年间,徐锡智出任广东省海康县知县,徐瀚随父居海康读书。嘉庆二年(1797年)闰六月初八,徐广缙出生于广东省海康县县署,3岁时方随徐锡智回到太和县徐禅堂西南徐庄生活,7岁入家塾接受蒙学教育。徐广缙天资聪慧,自幼便勤奋好学,10岁时“学有长进……经书粗能记忆”,12岁时能“熟读经书”“过目不忘”,15岁能赋诗作文。徐广缙生活于书香世家,少年时代累积了深厚的儒学功底,为其日后科举入仕打下了坚实基础。
  嘉庆十六年(1811年),徐瀚登科进士,任职内阁中书。冬初,命15岁的徐广缙进京“课以书史”。徐广缙游学京都,既得父督课,又有机会接受众多大儒的教诲,对自己的学问、见识大有裨益。嘉庆十九年(1814年)徐广缙回太和县应童试、入县学。嘉庆二十年(1815年)秋,徐广缙再次游学京师,三年后与徐广绂参加河南乡试,兄弟二人同时中举,一时传为佳话。
  徐广缙日后成鸿学之才,除其天资聪慧、勤学上进的因素外,亦得益于其父徐瀚督课苛严。即便在徐广缙患咳血症时,徐瀚督课亦未曾懈怠。徐广缙中进士、入翰林后,其父仍“督课如童时”,训诫其“勿稍懈……勿涉浮傲习气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24岁的徐广缙中进士、点翰林。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徐广缙的哥哥徐广绂亦进士及第、选入翰林。此后,兄弟二人开始步入晚清政治生活舞台。

政绩突出多地担重任

  徐广缙科举入仕后,勤勉干练,任事有方,政绩卓异,二十余年间职务屡获升迁。道光二年(1822年),徐广缙授翰林院编修,六年(1826年)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1830年),他先后任山东道、陕西道、湖广道监察御史,十一年(1831年)5月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十三年(1833年)3月任会试同考官,同年4月任陕西榆林府知府兼护榆林道。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徐广缙初授职安徽宁池太广道,因避原籍,调补江西督粮道。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授福建按察使,同年12月授顺天府尹。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2月授四川布政使,仍暂署顺天府尹事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2月授江宁布政使,二十六年(1846年)9月授云南巡抚,同年12月任广东巡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先任广东巡抚,继以广东巡抚、署理两广总督,同年6月补授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接办夷务。在前半生仕途生涯中,徐广缙表现出卓越的领导艺术才干,如在任职监察御史期间,他刚正不阿,仗义执言,先后察举过江苏候补道张应铨亦官亦商案、河南兰义县知县鹿傅洵借款挑濠摊征民款案、兵马司吏目单贞善通同揽捐私卖假照案、州县销两淮盐引舞弊案,奏请过为礼、工二部主事酌改题缺案,忠实践行了御史敢于弹举官邪、纠察不法、激浊扬清的“谏官”职责。
  徐广缙任职期间的出色表现,甚得道光帝的肯定与嘉许。外放知府,为徐广缙仕途迅速升迁之始。据《凌霄一士随笔》记载:“徐广缙系由部曹外放知府,洊至兼圻。其以工部郎中、京察一等记名后,外放甚速,闻由同班召见者,皆南人,均操乡语,道光帝意颇不怡,广缙独操流利之京语,奏对称旨,盖为渥承知遇之始云。”与徐广缙同班召见的两位广东、福建籍官员,因用闽南乡音陈奏对答,音、义晦涩难懂,道光帝甚是不悦。因早在雍正朝,清廷就有广东、福建籍官员朝见、公务不得习用乡音的规定。独徐广缙操着标准流利的京话对答,加之此前政绩突出,道光帝因此十分赏识他。在徐广缙赴任陕西榆林知府之前,道光帝又亲自召见垂询,对他的履历甚是熟悉,勉励他说:“尔之品学才具,朕所素知,勉好为官,以副厚望。”
  在陕西榆林知府任上,徐广缙没有让道光帝失望。当时正值灾年歉收,民大饥馑,徐广缙不辞劳苦遍历各乡,亲察民情,积极赈灾济民,携册贷发种子粮。同时,严惩坑民害民、中饱私囊的奸猾胥吏,确保了榆林连年荒歉野无饿殍。徐广缙在榆林的兴利除弊之举,深得民众拥戴,卸任时乡民泣送于道。道光二十年(1840年)徐广缙任顺天府尹时,顺天、河间、冀州各州县贼匪肆行无忌,扰害乡里,地方官吏包庇不法,甚至拒捕勒索,社会治安混乱。徐广缙赴任后一方面设更棚、加兵役、设卡梭织巡缉,侦办大案要案,查拿贼匪予以严惩,一方面对缉匪办案不力的地方官吏予以惩处。系列缉盗安民之举,维护了境内治安,确保了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徐广缙赴任江宁布政使,奏请银资16万两疏浚淮安、海州之交的六塘河故道,委派江防厅丞王梦龄组织施工,彻底解决了长期危害农田的水患问题。此后附近各州县连年丰收,乡里咸受惠泽。

封疆大吏督两广

  粤东系晚清时期官防前哨、通商要辅,官民矛盾、民夷矛盾复杂敏感,素称难治。道光二十六年(1848年)12月,徐广缙调任广东巡抚,道光帝勉励他“奋勉有为,实心实力,以副简任”。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徐广缙以广东巡抚职署理两广总督,六月补授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任职期间,他力拒英国人入广州城的无理要求,依法处理黄竹岐民夷互殴事件、澳门公使亚玛勒被杀事件,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捍卫了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表现了出色的外交才能。他整顿吏治、发展武备、巩固海防、清剿匪盗,为稳定广东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贡献。
  在徐广缙任职两广总督之前,英国人曾武力胁迫前总督耆英,要求进入广州城。耆英无奈,应诺准许英人两年后入城。徐广缙任总督时,正值两年期满,英国公使文翰便武力要求徐广缙践行前约。徐广缙洞察大势,不惧强敌,争取朝廷、民众与其他国家公使的外交支持,多方运筹谈判,软硬兼施,促使英国公使屈服,进而成功拒绝了英国人入城的无理要求。在弱国屈辱外交、清廷官僚畏洋人如虎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徐广缙阻止英国强敌入广州城斗争的胜利,震动了朝野。道光帝闻奏,对徐广缙的嘉许之情言露于表:“所办可嘉之至,卿等读硃批之语,具见朕欣慰之枕。”“远胜十万之师,皆卿胸中之锦绣,干国之良谋,嘉悦之怀,笔难尽述也。”“运筹之功,不亚于斩将搴旗。将士用命,绅民一心,更有过人之智。足食足兵,初不料卿有此妙用,可嘉之处,笔实难宣。”“所办可嘉之至,朕心甚慰。如此棘手之事,卿不动声色,使彼自屈,较之军功,尤堪嘉尚。”“堂堂正正,攘外安内,不加一兵,不遗一矢,使凶暴自屈,并非兵不厌诈。朕庆得人,必应懋赏。”为此,道光帝封赏徐广缙一等子爵,准其世袭,并赏戴双眼花翎。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葡萄牙澳门总督亚马勒强行从水坑尾门向北开辟通向关闸的马路,筑路过程中蓄意掘毁当地众多居民的祖坟,还派兵野蛮关闭关闸、捣毁大清法律石碑、驱逐清廷海关官员,引发中国官民共愤。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8月22日,澳门望厦村村民沈志亮,乘亚马勒驰马之机,在官闸南设计诱其下马,将其断臂、削首砍杀,酿成惊天大案,引发中葡北山岭之战和美、英、法、西班牙等国的外交抗议。徐广缙奉命办理此案,他不卑不亢,顶住列强外交抗议与军事压力,坚持以大清律典秉公办理,最终以沈志亮伏诛、归还亚马勒手臂与头颅、葡萄牙军队释放3名被扣押的清兵结案。
  徐广缙任职总督之初,沿海匪盗活动猖獗。这些匪盗聚啸洋面,滋扰百姓,掳掠过往商船,为害一方。徐广缙详查匪情,打造坚船利器,抽调精兵强将,制定作战方略,连战克捷,先后降服、剿灭了张十五仔部、黄白豆部等大小匪盗团伙,清除了沿海一带为害多年的匪患。
  咸丰元年(1851年),广东罗定爆发凌十八、陈二、吴三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琼州爆发刘文楷、高廉、何茗科、刘八、吴二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同年闰八月,徐广缙统兵进驻高州,坐镇指挥清剿,先镇压何茗科、刘文楷、刘八、吴二等部农民军,后分割、瓦解盘踞罗镜圩的凌十八、陈二、吴三诸部,再以重兵围剿,大获全胜。咸丰二年(1852年),广西太平军水、陆两师活动炽盛,徐广缙奉命移师梧州,分军进剿。四月份剿灭廉州农民军李士青部,五月攻陷凌十八部老巢罗境圩。后在梧江水战中重创太平军水师。由于徐广缙剿办得力,连战告捷,受到咸丰帝褒奖,赐封太子太保衔。

获罪罢官 终老徐寨

  镇压太平军起义是徐广缙仕途生涯由盛而衰的重要转折点。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在两广受挫后,转入湖南境内活动,先后攻取道州、嘉禾、桂阳、郴州等重镇,士气大振。清廷震恐,料定太平军必经衡州北上,便授徐广缙为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急令其赴衡州上任以督办湖广围剿军务。徐广缙临危受命,急忙督军从梧州出发,星夜兼程抵达衡州。太平军则打乱清军部署,间道奔袭、围攻长沙。徐广缙察觉太平军军事部署的真实意图后,心急如焚调重兵集结长沙近郊,以图在长沙城内外夹击、聚歼太平军主力。然终因攻防、围堵策略失措,清军官兵胆怯畏战,军事调度不力等原因,未能实现长沙聚歼太平军的计划。面对长沙城久攻不下、清军增援部队不断集结的态势,太平军审时度势,迅速撤离长沙战场挥师北上,攻克益阳,避实就虚直捣湘鄂门户重镇岳州,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将湖南清军主力远远甩在身后,开创了兵出湖北的新局面。
  太平军机动作战、连战连捷的消息传到京师,咸丰帝震惊之余,怒责徐广缙,严令其剿堵岳州太平军,阻其北出鄂境。徐广缙对太平军进军意图判断失误,整体军事战略部署失措,军力调度失机,导致湖北局势迅速失控。咸丰二年(1852年)12月5日,徐广缙率部抵驻岳州,认为岳州是太平军进攻的重点,忙着调兵布防自固、操练水师等军务,没有督军速赴武昌解围。而早在12月4日,太平军主力已经攻陷军事重镇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布政使梁星源、按察使端元、学正冯培元、河北镇总兵常禄等大批清廷文武官员殉难。由于路远阻隔,消息不通,直到十多天后,朝廷才获悉武昌城失守的消息。咸丰帝震怒之余,连发谕令痛责徐广缙。咸丰二年(1852年)12月26日,徐广缙被革职拿问。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初六,徐广缙由两湖总督张亮基派员解押回京,交刑部治罪。同年3月,徐广缙判监斩侯,家族原籍及任所资产抄没,其子徐桐孙亦遭革职。
  徐广缙奉命围剿太平军之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炽盛之际。此期太平军迅速发展壮大,并能以强劲之势横扫腐朽的清王朝势力,有着特定的社会动因,并非靠哪一个清廷封疆大吏所能控制、剪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徐广缙自奉命督师围剿太平军开始,或许便注定了其仕途生涯要以获罪罢官、秋后问斩的悲剧形式结束。在清廷与太平军作战期间,被杀、自杀、被革职下狱的高官重臣甚众,如两江总督陆建瀛、祥厚、何桂清,湖广总督吴文鎔,云贵总督潘铎,湖北提督双福、向荣,江南提督福珠、张国梁,浙江提督饶廷选,广西巡抚邹鸣鹤,湖北巡抚常大淳、陶思培、青麟,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杨文定、徐有壬、浙江巡抚罗遵殿、王有龄、安徽巡抚蒋文庆等,均属其例。武昌重镇失陷,清廷固防门户洞开,大批官员殉难,是当时震惊朝野的大事件,连咸丰帝本人都下了“罪己诏”自我痛责,身为围剿太平军统帅的徐广缙焉能独善其身?因此,清廷重惩徐广缙是必然的结果,否则便无法向朝中百官、向前线奋力拼杀的将士、向死难的大批官员的亲属后人交代。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太平军北伐入豫皖地区,一路攻城夺邑势如破竹,捻军活动亦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清廷统治。危急存亡之秋,清廷急需延揽人才对抗太平军与捻军,于是便将徐广缙赦出,交河南巡抚陆应谷差遣,具体负责豫皖一带剿捻、防堵太平军军务。
  咸丰八年(1858年),豫皖地区捻军、太平军活动炽盛,捻清之战处于胶着状态。督办豫皖军务的胜保上奏清廷,征调62岁的徐广缙再赴军营效力。咸丰帝赏徐广缙五品衔,随同胜保督办剿捻军务。不久又加徐广缙四品衔,协助袁甲三督办安徽剿捻军务。徐广缙年事已高,整日忙于督军作战,身心疲惫。咸丰八年8月25日,正在怀远前线指挥清军与捻军作战的徐广缙猝发中风、重病不支,无法继续留在军中。经胜保上奏,咸丰帝准许其回原籍太和养病。
  咸丰八年(1858年)10月,已患老年中风病的徐广缙,再次回到太和徐寨故里。此后深居简出颐养天年,直到同治八年(1869年)12月,73岁的徐广缙终老徐寨,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本版文稿由阜阳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