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服务不打烊 发展不耽搁

杞柳种植记

本报记者 杨燕

  3月1日,再次来到阜南县苗集镇杏集村,看到200多亩原本光秃秃的土地上已“长满”杞柳苗,张尚啸既欣喜又感动。
  棵棵“致富苗”迎风生长。这片春意,是苗集镇干群用贴心服务、辛勤付出换来的。
  阜南县享有“中国柳编之都”美誉。经过考察,去年9月份,河北馆陶杞柳工艺品厂负责人张尚啸,选择在杏集村建设千亩杞柳种植基地。考虑到年后物流紧张,张尚啸年前就购置了一批杞柳苗,先期已种植百余亩,余下部分打算过完年种植。然而,计划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
  防控措施不断升级,干部防疫任务重、工人不好找,自己又在河北,能否如期种植杞柳,成了张尚啸的心病。“杞柳最好在清明节前一周种完,剩余800多亩杞柳种完至少需要一个多月,如果不能在2月中下旬种植,种苗钱必定受损。”张尚啸愁得一连几夜都睡不着,甚至开始琢磨改种其他作物弥补损失。
  正当张尚啸不抱希望时,2月8日,苗集镇党委书记于旬打来一通电话,听到张尚啸考虑到受疫情影响,有可能改种其他作物,于旬回了句:“别担心,我来想想办法。”
  让张尚啸没想到的是,几天后,他又接到了于旬的电话:“我安排村民给你种杞柳,让杏集村刘国帅书记监督,你放心不?”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询问,让张尚啸有点意外,又为之振奋,当即表示自己放心。
  暖心的服务,远不止这些。为了让村民安心种植杞柳,刘国帅自掏腰包先行垫付2万多元,用于支付工人工资;为了避免人群聚集、保障规范种植,于旬和刘国帅组织划片种植,并亲自讲解种植标准。
  “要不是镇村领导和村民们帮助,我肯定要损失几十万元。”当张尚啸表达感谢时,于旬表示,镇里招来企业,就要做好服务,只有企业发展得好,才能带动当地更多群众增收。
  最近,张尚啸已经决定在杏集村建立一座标准化的工艺品厂,通过做大做强产业,回报当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