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颍上新闻

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武万勇 崔学泽

  2019年12月20日至23日,在第20届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颍上绿地食品公司带去的“三粉”深受上海消费者的喜爱,公司还与山东鲁圣食品有限公司等多位商家签订了1700万元的合作协议。
  12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耿棚镇的绿地食品公司,只见60多名工人有的在烘干红薯淀粉,有的将加工好的粉丝运到粉丝冷冻车间,还有的在给粉丝包装……
  “小时候,我们这家家户户都种红薯,打粉、加工粉丝是冬天里最热闹的事。”绿地食品公司负责人张秀勇告诉记者,尽管长大后走南闯北品尝过不少美食,但他还是对家乡的红薯粉念念不忘。前几年,他觉得家乡的红薯粉失去了小时候的味道。经过打听得知,红薯粉生产出的粉浆对当地环境污染严重,而对家庭作坊式的红薯粉生产者来说,上一套环保设施投入太大。
  “我们这有适合红薯生长的地理环境,还有制粉的传统技术,而且大家对我们这的粉丝都很认可。”张秀勇表示,传统的优势产业要发展,必须转型升级。经过考察,他决定通过成立淀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农户发展订单式种植红薯的新模式。
  2017年6月,张秀勇在耿棚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红薯,并投资4200万元,在耿棚镇工业集聚区内建设红薯加工车间。为了保障红薯质量,绿地食品公司跟当地种植大户沟通,如果大户使用绿地提供的红薯苗并按照绿地的标准种植,绿地在回收红薯时价格将高于市场价5分钱。
  “得知绿地有这样的政策,我便流转了300多亩地种植红薯。”之前从事粮食收购的张继喜告诉记者,由企业帮扶不仅不用担心种植,还不愁销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他已带动了十多户村民种植了千亩红薯。
  为了解决粉浆污染问题,张秀勇投资了1200万元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站。加工产生的粉浆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避免了对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同时,绿地食品公司还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备、生产工艺,进一步开发红薯资源优势进行红薯精深加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的红薯粉不仅可以加工成粉丝,还能提供给药厂制作柠檬酸;生产出来的红薯渣还能卖给饲料厂制作宠物饲料。”张秀勇说,公司成立3年来,除了参加近期的上海农展会外,2019年6月,他们还代表安徽省到北京参加了世界薯业博览会;2019年10月参加了合肥农展会,与三兄弟薯业签订了600万吨的淀粉购销合同。目前,公司实现日加工新鲜红薯1000吨,年产小包装红薯粉丝6000吨和精加工14000吨红薯淀粉,年产值可达18000万元,实现利税1658.4万元。未来,公司能就地转化2万亩地的红薯,这相当于耿棚镇全镇一半以上的红薯产量。
  在注重企业发展的同时,颍上县绿地食品公司也时刻不忘承担社会责任,现有200多名员工中贫困人口占70%。
  “企业标准化加工,颍上县的传统红薯加工产业又焕发了新活力。”颍上县农委负责人介绍,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转型,促进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在田野之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