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美好阜阳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阜阳中清河 流变 2500 年



本报记者 尚原野/文 本报记者 庞诚/摄

  中清河,纵贯阜阳城区南部的一条景观河,北起南城河,牵手中清河游园,经阜阳城南新区、颍州区王店镇、阜南县焦陂镇及张寨镇、颍上县南照镇,一路向东南流入淮河,全长约50公里。
  中清河历史悠久,古称通商渠,五代后改称清河,清康熙后始称中清河。相传为春秋时期楚灵王所开挖,距今已有2500多年,如此算来,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对此,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清河,在州南城之南。相传楚灵王自水台(颍上县南照镇)西开通商渠,自淮而北,转而西,又折而北,直抵胡子国城。”
  那么,当时为什么要开挖中清河,疏浚者有哪些故事,2500多年间
  中清河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与今天的阜城水系有何关联?记者就此为您一探究竟。

中国最早人工运河
  6月13日,总投资27亿元的淮河阜阳港颍上港区南照作业区综合码头工程正式开建,填补了阜阳在淮河干流上大型码头的空白。
  巧合的是,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灵王就下令从南照镇向北开挖通往胡子国(今阜阳)的“通商渠”,把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楚国东北部的边境地区。
  据汝颍水系研究专家、原阜阳市档案局副局长胡天生考证,胡子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城池位于今颍泉区中市街道白庙集颍河西岸,从这里乘船到颍河入淮口约100公里。而通商渠相当于胡子国与淮河之间的垂直连线,全长约50公里,是胡子国通往淮河的最近航道。
  从淮河沿通商渠北上,可快速到达楚国北部边疆军事重镇。由此可见,楚灵王开凿通商渠不仅是发展商贸物流的需要,对楚国来说还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为何起名叫“清河”
  说起中清河名字的来历,必须提到一个山西人——王祚。
  王祚祖籍山西祁县,最初只是一小吏。后汉高祖刘知远镇守山西时,发现此人颇具管理才能,就让他管粮草。后来刘知远当了皇帝,提拔王祚为三司副使,继续管理物资。由于王祚事业心强,又体恤民情,先后被提拔为商州刺史、华州刺史等职。
  公元954年,王祚由华州刺史改任颍州刺史。在阜阳工作5年间,王祚干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疏浚春秋时期开挖的通商渠,并更名为“清河”,就是现在贯通阜阳城市水系的中清河。
  王祚到任阜阳时,距楚灵王开凿通商渠已经过去1500多年。由于连年征战、民不聊生,通商渠淤塞严重。王祚觉得,应该把这件利民惠民的事情办好。于是,在公元955年至960年间主持疏浚了通商渠。从此以后,百姓出行更加便捷,商旅往来日益频繁,颍州南部地区也很少出现水灾了。
  当时,王祚把“通商渠”改名为“清河”,取“海晏河清”之意,距今已有1062年时间。在阜阳现存最早的志书——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明·正德《颍州志》中,“山川、名宦”条目均记载了颍州刺史王祚疏浚清河、以通舟楫的政绩。
  得益于王祚开了个好头,北宋欧阳修、苏东坡在担任颍州行政长官期间,都把阜阳当成自己的桑梓之地来治理,主持疏浚了颍州西湖、清河,留下千古传颂的政绩和诗句。
  在清河东路中清河桥西南侧,是2006年阜城水系治理时配建的树阵广场,又被称为中清河小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场所。岸边矗立着一块“中清河游园”石碑,从南城河卧牛岭引出的这条古运河从石碑下缓缓向南流去。

王祚儿子当宰相
  王祚主持疏浚了通商渠,使其“通舟楫,郡无水患”,施惠于民,被载入史册。此外,王祚还有一点比较“出名”,他是北宋宰相王溥的父亲,赋闲在家后出了不少“糗”事。
  据《宋史》记载,王祚在后晋、后汉、后周都做过官,宋初致仕(退休)。他在各地任职期间都能为民谋福利,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唯一的不足是有点“留恋”禄位。王祚晚年任宋朝宿州防御使时,长期待在家里,却不肯退休。其子王溥已任宰相,同僚们来找王溥谈事,按礼数都要先拜见王祚。王祚为人热情,摆酒设宴招待他们,而王溥只能在旁边伺候,弄得同僚们深感不安,不敢入席。王祚却倚老卖老地说:“这是自家小孩儿,各位不必多礼!”根本不考虑儿子的感受。
  可是,儿子王溥也是个有心计的人,就劝父亲假意“请求”致仕,以落个好名声。王祚自以为朝廷不会批准,至少会再三挽留吧(古代虚礼,凡君臣之间的重大事件,如致仕、赐爵、加封等,一般要经过三次推让客套),就打报告要求退休。岂料,朝廷“不讲”规矩,根本不履行“三让”古礼,直接就批准王祚“拜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退休)”。如此不讲“武德”,王祚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儿子的当,气得破口大骂:“我筋力未衰,你光想着自己的名誉地位,把我囚禁在家里!”拿起大棒要揍儿子,被亲戚上前劝止。

接续治理上千年
  在2013年阜阳城南新区开建之前,中清河游园最南只延伸到一道河路(今西湖大道)中清河桥,在西湖大道以南的河段还是野草丛生之地。随着城南新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深入实施,以及双清湾公园、阜阳植物园陆续建设,以淮河路为北部边界的中清河公园已经成为城市中轴线(颍淮大道)上的滨水景观长廊。
  由此可见,阜阳对于中清河的治理从来没有停步。而文人墨客对于中清河的偏爱,千百年来也不绝于书。在王祚离任颍州刺史的89年后(1049年),欧阳修从扬州知州改任颍州知州,他经常乘船从州城出发到焦陂游玩,留下了“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不下船”的千古名句。
  又过了42年(1091年),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颍州太守,他主持疏浚颍州西湖和清河,并在大润河、小润河和西湖白龙沟设三闸,留下了“千夫余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的突出政绩。
  汝颍水系研究专家胡天生说,清河水运之便,两岸风景之美,尽显于诗人笔端,让人心驰神往。明清时期,地方主政者出于农业灌溉需要,沿东城河、西城河向南开挖了东清河、西清河,原来的清河更名为“中清河”,形成了“三清贯颍”的城南水系。
  新中国成立后,阜阳地区同样因灌溉之需,在城南开挖了与三条清河近乎垂直的一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四道河、五道河,形成互相连通的农田水网。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向南拓展,以三条清河、七渔河为“经”,以一道河至五道河为“纬”的城市河网,已经成为阜阳打造滨水园林城市、推进I型大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