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暖闻

床前喊声妈 心中真幸福

——颍上县南照镇张俊标张俊飞兄弟悉心照料瘫痪卧床母亲二十年

本报记者 赵名威 通讯员 姚红

  “妈,今天身体可舒服些了?”坐在母亲李荣英的床头,张俊标一边用注射器将稀释的奶粉推进母亲鼻腔处接上的胃管,一边轻声和母亲聊天……这幕情景,20年来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在颍上县南照镇姚岗村,张俊标、张俊飞这对兄弟,2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母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兄弟俩说:“有妈就是家,能在床前喊上一声‘妈’,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母亲病倒兄弟齐心守护
  1967年11月出生的张俊标,是颍上县南照镇姚岗村人,弟弟张俊飞比他小6岁。兄弟二人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不到20岁时都外出打工。20多年前,母亲李荣英因脑出血瘫痪在床,一病不起。从此,兄弟二人便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早晨6点,兄弟俩便开始一天的忙碌。弟弟张俊飞每天准时起床,去养殖场喂鸡;哥哥张俊标听到动静后,会打开房门,为母亲李荣英换尿不湿和尿片,然后用棉签、药物清理母亲身上的褥疮。
  棉签是自制的,上面的脱脂棉比普通棉签大。张俊标蘸一下碘伏,小心翼翼地擦拭伤口,然后把药物敷上去,再盖上纱布,用医用胶带固定好。母亲李荣英身上的褥疮,伤口像一元硬币那么大,新生的肌肉组织红红的,还散发着阵阵怪味。张俊标做完这一切,立刻消毒、洗手,再用热毛巾给母亲擦脸、擦手。
  接着,到了母亲吃饭时间。2018年以来,李荣英的病情加重,进食靠鼻饲。由于食物和水不经过口腔,李荣英的嘴易干,每天,张俊标要清理母亲口中分泌的黏液,然后用滴管吸水,滴进母亲嘴里润湿。当母亲水“喝”完了,奶粉也已稀释完毕,并达到合适的温度,张俊标就把奶粉抽进注射器里,然后接上胃管,一点点推进去。“奶粉的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温度高了容易烫伤食道,温度低了容易拉肚子。注射器推进的速度也不能太快,否则容易胀肚子,会很难受。”张俊标说,一般情况下,母亲一顿饭要“吃”半个多小时。
  “照顾瘫痪的母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脏累不说,还要细心耐心。”张俊标说,多年来母亲病情没有恶化,由于多年卧床形成的褥疮,在兄弟二人的细心呵护下,伤口明显好转。“只要尽力了,就是对母亲负责,也能让自己安心。”

一起撑起这个家
  多年前,当母亲瘫痪时,张俊标兄弟俩正在外面打工,两个人的孩子还小,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顿期。为了生计、孩子的学费以及母亲的医药费等,他们先是把照顾母亲的重任交给父亲,又在村里找了一位护工帮衬。后来,张俊标的婚姻出现变故,工作也不如意,兄弟二人合计后,由张俊飞继续外出打工,张俊标则放弃外地的工作,回家照顾母亲。“陪着母亲,多陪一天是一天,比什么都值。”
  在张俊标看来,如果没有弟弟张俊飞和他一起撑着,这个家早就“垮了”。2019年,父亲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前前后后在北京治疗3个月,花费20多万元,张俊飞夫妇多次往返于北京和颍上之间,照顾父亲,毫无怨言。几年来,母亲的病情并不稳定,多次病危被紧急送往医院,弟弟张俊飞始终坚持抢救到底,绝不放弃一丝希望,承担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只为能延续母亲的生命……
  兄弟俩说,只要母亲还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就都还是孩子。可以到母亲床前看看,摸摸母亲的脸,拉拉母亲的手,喊一声“妈妈”,比什么都有意义。多年来,兄弟二人孝老爱亲的事迹被传为佳话。2021年12月,张俊标、张俊飞兄弟二人入选“阜阳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