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综合新闻

工作室里走出名师与高徒


本报记者 李方达 通讯员 尹纯玉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科技学院的教室很特殊:1500平方米的大教室里,课桌和多媒体讲台只占一角,剩余空间都是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智能制造加工中心等精密大型设备。
  教师们教学方式也很特殊:老师在第一节课讲一讲原理、任务,现场演示,剩下的时间和学生们在机器前,模拟、实训、反复练习,直到生产出真正可用的零件。
  这里就是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加工“智”造大师工作室。“大师”是以张朝国为代表的明星老师,他们不仅是老师,也是高级技师,能授课、能编写教材,也能作为“技术大拿”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工作室的学生、徒弟,大多来自学院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多个工程制造类专业的学生,经过实训学习,很快成长为成熟的技能人才,有的在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拿大奖,有的走向工作岗位在企业里挑大梁。

注重实践的老师
  “养成认真写实训报告的习惯,每天要做什么、做得如何都仔细记录好,每位学生还要把实训的技术难点、如何解决的讲出来,这些看似不起眼,坚持下来就会不一样。”2020级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训周开始,张朝国又一次向学生们传授“秘籍”。
  在实践中摸索、思考、创新,就是张朝国的“秘籍”。工作以来,张朝国一直都在数控机床实训教学岗位上,每天接触最多的除了学生就是机器。在学生们眼里,张朝国是要求严格的老师。他们不知道的是,老师自己做实验、写报告比他们多得多。
  在多年如一日的实践积累下,张朝国掌握了数控机床加工与操作以及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获评省级青年岗位能手、省级优秀实习指导教师、阜阳市五一劳动奖章、阜阳市技术能手等称号,取得《一种机械加工用高效钻孔机》等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车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其本人荣获人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技能大赛三等奖等国家级、省市级大奖多项,成为真正的技能大师。
  “作为一名工人,技能出众就行;作为老师,还要把一身技术传授给他们。”张朝国也最看重实践教学。因此他把教室安排到实训区,让学生用上现在工厂里就在用的机器、学会真正实用的技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张朝国主编并出版了《数控车床实训指导与实习报告》等5部教材。同学们眼下用的教材就是张老师自己主编的。
  实践教学不只在实训室里开展。张朝国还带领加工“智”造大师工作室成员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实践锻炼和培训。其本人也被多家企业聘为技术员、技术顾问,长期为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阜阳博创数控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任技术员期间,他帮助企业解决了模具加工及模具材料寿命的关键问题,共同开发了新模具。被阜阳市棋剑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聘为技术顾问期间,张朝国帮助研发了多种新产品,攻克液压系统泄漏、爬行等关键性技术问题,每年为企业增收2万余元。
  良好的校企合作也为学生们实习实训提供了条件。其带领的2019级数控技术专业的41名学生,在阜阳本地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后,已有30余名同学走上工作岗位。

学到真本领
  看着自己生产出来的螺纹轴,2020级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梁闯卓感觉自己像真正的技术工人了。“在工作室待一个星期,比之前一个学期学得都多。”
  在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专业的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两周的时间泡在大师工作室里。“在这里都是真刀真枪,学的是真本领。经过不断探索、完善,形成了‘教--学--练--赛--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服务阜阳地方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张朝国介绍,工作室里有数控车床22台、三轴数控铣床加工中心16台、多轴加工中心3台,还有电加工设备,今年又花220万元增加了智能制造切削单元。“这些不是模型、教具,是真正拿到企业就能用的生产设备。”据介绍,工作室能满足小规模、复杂工艺的生产订单。
  实训第一天,用尼龙棒练习“数控机床G90指令”。从周一开始,梁闯卓就和同学一组,在机器上尝试。“我们俩一人用一头。”刚开始,梁闯卓和同桌都很不适应,不是程序写错了,就是对刀有问题,一直到下午才生产出个“差不多像样的东西”。接下来连续三天,梁闯卓都在反复试验,编程、对刀、模拟加工……直到能很熟练轻松地操作完所有步骤,从周四开始进行实际切削。周五上午,梁闯卓终于生产出工艺精美的螺纹轴。
  “这些是最基础的。”看着学生们满足自豪的样子,张朝国忍不住泼一下冷水。“要学、要练的多着呢。”据他介绍,加工“智”造大师工作室不仅教授学生们基本操作技能,更要培养一些出色的技能型人才。“发现优秀的学生要深入培养,引导他们参加技能大赛,在技术的路上再往前走一步。”
  今年,2019级的学生刘峰、邓路强就在全国、全省的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多个奖项。加工“智”造大师工作室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已指导师生拿下了5项大奖。
  工作室领衔人张朝国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一直在路上。”